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相关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19 02:44:00

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 本文总结了我国气象灾害现状,阐述了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的定义,介绍了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的不同阶段和传播方式,提出了开发气象信息综合系统的设想,以期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系统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25-0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expounded the defini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introduced the stages and transmission way of that,put forward the imagine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system,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eteorological service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y;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system

我国土面积辽阔,地理区域分布广泛,自然灾害频发,且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阔、影响严重,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威胁。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除地震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死亡人数超过1 000人[1-2]。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恶劣自然天气所造成的灾难,包括但不限于大风、台风、低温、寒潮、雷电、冰雹、高温、干旱等。根据气象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状况日益恶化,从而引发高温、干旱、强台风、强降雨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明显高于20年前的任何时期,由气象灾害导致的人身安全威胁、经济财产损失日益突出。据统计,汛期通常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常会造成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3]。如何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将自然灾害等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到千家万户,是气象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亟待突破的课题。

1 定义

为了从理论上更好地研究论述气象灾害,并降低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将气象防灾减灾事件定义为各阶段工作及信息传递组合效应,具体为如下公式:

E=ML+MS+SN+DC+ID

式中,E代表象防灾减灾事件,ML为中长期发现,MS为中短期跟踪,SN为短时临近锁定,DC为灾情搜集,ID为各个阶段的信息传播。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能够提前预测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并通过有效手段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人民群众,进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2 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的不同阶段

2.1 中长期阶段

中长期通常是指未来8~30 d这一阶段,可通过分析旬报、月报以及历史资料等对中长期阶段的天气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宝贵依据,也为中短期工作奠定了基础。

2.2 中短期阶段

中短期天气阶段通常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未来1周内的天气情况,该阶段的工作十分关键,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协调、公众协调等应急响应决策提供依据。

中短期阶段工作通常承担着重要的决策服务角色,包括提供政府汇报材料、接听一线指挥电话、发送紧急报告短信等。此外,为了更好地落实中短期工作,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公众气象服务,主要在于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时效和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能力。

2.3 短时临近阶段

对于短时临近阶段的自然灾害,虽然现阶段经过跟踪技术手段能够大概预测灾害的发生时间,但由于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很难精准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目前往往通过雷达、卫星等技术手段进行短时监测与预警。

2.4 灾情搜集阶段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中以及发生后,及时对灾情情况进行搜集有利于政府部门抗灾救灾,同时也是对气象部门灾难预测准确性、时效性的有效检验。

3 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的传播方式

3.1 新闻会

目前,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强化[4],应当秉承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灾害预测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时在灾害来临之前进行灾害信息的。其中,新闻会是政府或气象部门向社会公众信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灾害性天气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新闻会均是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达途径。通常情况下,参加新闻会的媒体类型众多,包括电视台、网络媒体、报刊等,因而这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受众面广、时效性强,具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此外,通过新闻会的形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让民众们能够对各种气象灾害的特征、成因以及合理防御等方面均有所了解,使民众在发生气象灾害时能够科学应对处理,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3.2 媒体传播

目前,由于中长期天气信息的精准度不高,因而通常作为气象内部资料使用,不对外传播;对于中短期天气信息来说,传播通常通过网络媒体、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体,内容上除了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外,还可以较详细地宣传相关防灾避灾的科普知识;对于短时临近预警,为了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可重点通过广播、电子显示屏等途径进行预警信号的传播。

通常情况下,在灾害性天气锁定后,气象部门应当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对社会公众进行及时传播,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协调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时传播出去,同时增加天气预报节目播出频次,扩大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受众面。

3.3 气象信息员

在气象信息的传播方面,除了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外,气象信息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信息员通常需要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并在当地发生气象灾害时能够发挥指挥和指导作用,进行科学防灾、紧急避难。

4 气象信息综合系统

4.1 需求现状

为了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拓展气象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应当加强气象信息、传播系统的建设,将最新气象信息传递给千家万户[5]。在气象信息系统的研究建设方面,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唐仰华等利用中国移动GSM 的SMS 技术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朱保平等研制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应急信息接收显示系统,王庆余等完善了“12121”气象热线电话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气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中,但相比于基本业务系统的建设,气象信息综合系统仍处于远远落后的境地[6]。因此,气象信息化建设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气象信息综合系统的研发建设将具有深远意义。

4.2 功能设想

该系统的基础架构将采用C/S结构实现,具体功能具备如下几点:一是信息群发功能。系统管理者可根据具体需求向客户端群发信息,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以及预警信息,确保受众的全面性,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二是信息共享功能。该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可服务于气象、公安、民政、土资源、建设、交通、铁路、民航等多个相关部门,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使各部门之间形成高效联动,进而产生工作合力。三是信息回馈功能。通过信息回馈功能相关部门能够将自身监测信息(灾情、水情、旱情等)回馈到信息平台,对该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与完善。

总而言之,该系统能够在气象灾难来临之前,及时将预警信息通过系统发送到客户端,提前告知做好防灾准备,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以达到减灾避险的目的。此系统成功开发后,将能很好地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5 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也逐步加重,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做好、做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应当注重灾害预测能力的提升,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精准、高效传播,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开发气象信息综合系统将能为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手段。

6 参考文献

[1] 严玉彬,姬社英.气象灾害防御立体式宣传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5):284.

[2] 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1-8.

[3] 黄海峰,王世梅,普怀恩.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知识构成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1(1):86-91.

[4] 符国槐.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气象,2009,30(4):40-42.

[5] 王守荣.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气象应急管理能力[J].行政管理改革,2010(2):36-38.

[6] 王卫农,吕校华,谭德权,等.气象灾害应急主叫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广东科技,2010(1):54-57.

上一篇:3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比较 下一篇:某规模化牛场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检测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