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时间:2022-09-19 02:25:15

市场营销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摘 要: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市场营销的实践经验,有利于职业教育形成新视角,树立新观念,寻找新方法,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做精、做特、做强、做大,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职;市场营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做精、做特、做强、做大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职业教育形成新视角

市场分析通常强调市场三要素,即市场 = 人口 + 购买能力 + 购买欲望。其中,人口是市场的基本要素,它与购买能力一道表现为市场容量。分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从市场容量的角度加以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人口的基本要素即将出现拐点,中职教育市场即将进入买方市场。

(1)我国从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以来,不仅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而且人口出生率也逐年降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人口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2009年开始,我国人口进入平衡增长阶段,同时,城镇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预示着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将从学位供给型向资源优化型转变,并且随着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加,教育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2)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中职教育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十一五”以来,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下,我国的中职教育实现了快速扩张。到2011年,教育部明确当年招生任务为820万人,达到了历史之最,其拐点已经出现。因此,尽管政策导向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使得中职学校在校生总体规模逐年攀升,但是这种规模的快速扩张,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在我国一些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中职教育的买方市场正在出现,不少职业学校在生源方面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二、有利于职业教育树立新观念

职业教育需要观念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社会满意度,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1)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弱势群体的教育。在现行的教育结构下,中职生不仅是学习能力的弱势群体,而且是家庭教育的弱势群体,有的还是家庭收入水平的弱势群体。据对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职业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承认文化基础知识太差、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占58%,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50.20%,希望通过自己勤工助学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学生超过30%。越是处于招生录取末端的职业教育学校,这类现象越明显。职业教育必须全面地更新观念,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要从面向弱势群体入手,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2)要用产业的观念看待职业教育。尽管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公共福利的特征,但是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产品生产传播的主要载体,教育依然可以看成是一种产品。不能因为教育的公益性而否定教育的产业属性,也不能因为教育的产业属性而一味地追求“教育产业市场化”。正因为如此,就特别需要学校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像企业管理人员一样努力提高学校的经营管理能力。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与市场联系最紧密,对市场依赖程度最高,对生源市场争夺最激烈,这就需要职业学校的校长依托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市场设计产品(课程体系)、面向市场提供服务、通过市场回馈社会、占领市场获得办学效益。

(3)职业教育不能等、不能靠,需要艰苦奋斗、直面竞争。职业教育的市场特征决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等政府、靠政府是不会有太多出路的,它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理解、接受与口碑,而市场是由国家、用人单位和学生及其家庭三个方面组成,其中学生及其家庭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其市场构成的核心所在。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及其家庭的满意度;其次,要向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的员工,以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再次,要通过提高办学效益,强化内涵管理,在提高教育管理部门满意度的基础上,寻求政府的理解、帮助与支持。

(4)要用市场观念指导职业教育的行为。一定的市场观念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企业的市场环境相对应。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先后经历了生产导向、产品导向、推销导向、市场营销导向与社会营销导向。在职业教育领域,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与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水平、产业经济结构和生源市场相联系。现阶段,大体存在规模导向、质量导向、市场营销导向和可持续导向等观念,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任何营利性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均应坚持以人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在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以营销为中心的管理组织架构,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三、有利于职业教育寻找新方法

今天,我们在新时期、新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塑造开放、有序、规范、竞争的职业教育市场环境,这也是进一步发展壮大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一所能够深刻认识自身性质、资源和使命的学校,才能更好地通过设立目标和制定适当的市场营销计划,来对周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1. 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从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看,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体现在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还体现在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通共享上。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行政配置、学校配置与市场配置三种形式。前两种配置的途径常常会出现不同教育机构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而且,行政配置与学校配置也不容易解决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等问题,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学生的适应性不够。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需要动用的资源越来越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将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市场的进入门槛也越来越高。作为职业教育投入主渠道的政府,难以长期保持投入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市场性,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在保持一定投入的基础上,放开市场,引入并通过市场的途径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

其次,从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看,职业教育机构如果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准确细致的市场划分、合理的市场选择与恰当的市场定位,有些矛盾不但不会发生,而且会大大提高办学机构的群众满意度。

最后,职业教育资源应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向社会开放。利用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外提供加工、检测等服务,既能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还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

2. 培养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做精、做特、做强,需要一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境界。培养新型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无疑有助于实现“跳出教育看教育”,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从目前的校企合作看,大致包括资源共享型、工学交替型、订单培养型与授权冠名型四种类型,尽管这些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学校提高满意度,但往往难于使它的产品(课程体系)更“适销对路”,它的分销渠道(师资和实训)也难以保证其知识构成与实训条件能够确保产品“适销对路”。企业对产品的适销对路具有最大的发言权,但囿于投融资管理体系的不同和对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的认定,教育难以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投资。如果要让校企合作避免因不同的利益诉求而流于形式,就需要从战略联盟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促使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3. 建立新型学校评价体系。

同企业一样,职业教育机构应追求和强调顾客满意度并最终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效益上。因此,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评价应以市场的评价为准,即国家、企业和学生及其家庭的评价。但在现阶段,这方面的评价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常常是以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替代用人单位与学生及其家庭的评价,忽视了市场评价的因素。这容易导致一种不良的倾向,职业院校只在乎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而忽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评价,更将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学生评价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因此,我们可以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三维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引入市场机制,改进与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实践,以教育受益者市场为中心,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和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作者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菲利蒲・科特勒. 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黄志坚. 职业教育机构的顾客、市场构成与特点[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3]黄志坚. 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条件及目标效果[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上一篇:送教上门:忽如一夜春风来 下一篇: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