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初步探索

时间:2022-09-19 01:31:46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初步探索

摘 要: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健全和完善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正常增减的重要机制,有利于劳资合作双赢局面和主导思想形成,有利于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有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和谐稳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行政观念影响造成协商阻力较大、工会基本职能发挥不够造成协商弱化、过多的协商议题和烦琐的协商程序使企业行政却步和工会积极性受挫。本文从工资决定机制逐渐成熟、工资集体协商的优越性、操作过程中的缺陷等三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当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工资集体协商; 初步探索

中图分类号: F27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37-02

一、目前国内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现状

(一)工资决定机制逐渐成熟

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乃至以前,职工工资由国家统一划定;直至生产经营承包制的实施和政府对企业放权,职工工资大多根据企业效益和国家政策底限而规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1993年《劳动法》实施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也初步形成。《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颁布以来,在各级劳动部门推动下和工会组织的努力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到深化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产生的专项合同,也由试点阶段的综合性合同深化发展成企业内部利益分割的实质性专项合同,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优越性

在我国企业工会组织受同级党委与上级工会组织的领导,具有很强的政治方向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劳资合作双赢局面与主导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会代表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具有必然的合法性,深化介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组织参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劳动力市场化的必然结果。通过计划经济时期的验证,工资共决机制是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动力根本,以及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权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核心。

(三)工资集体协商操作过程中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行政观念的影响造成协商阻力较大,二是工会基本职能发挥不够造成协商弱化,三是过多的协商议题和烦琐的协商程序使企业行政却步、工会积极性受挫。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部分企业还很难转变经营管理的陈旧理念,在制定限制性条款时过于保守,或存在未来的不稳定因素无法实现,或谨慎而将约束对方行为的内部规章制度甚至政策法规的某些规定列入工资专项合同,使启动要约从程序到成文显得繁冗拖沓,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在企业内工会是劳动者一方的代表者,部分工会代表具有“角色不清”、“立场不稳”之嫌,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欠缺,甚至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缺乏掌握,以致在工资集体协商中无法保证广大职工的利益,造成工会基本职能发挥不够协商弱化。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职工进入企业劳动收入的最大化,在双方利益实现过程中要共同努力,而过多的协商议题和烦琐的协商程序,造成时间浪费较大,往往使企业行政却步、工会积极性受挫。

二、解决当前工资集体协商执行缺陷的对策

(一)做好宣传探讨,有原则的统一目标

一般认为,企业行政与工会是代表不同利益的组织,企业行政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工会维护职工的权益,然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为职工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奠定基础,受惠目的是相互的。工会组织作为职工的代表,有义务对广大职工做好工资集体协商的宣传工作,引导职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传输共赢理念,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企业行政应当开阔管理思路,转变认识,克服陈旧观念,通过工会调动广大职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消除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存在的疑虑。对于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出现的矛盾,工会要有坚定的立场,同时也要站在企业行政的角度去发掘矛盾的根源,并与企业行政探讨,要让企业和职工都认识到“只有共同的努力,才有成果的共享”。

(二)发挥工会基本职能,确保协商质量

工资是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职工“体面劳动”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资分配业务专业性愈来愈强,且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十分紧密,而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又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基本职能确保协商质量成了工会组织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工会干部应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重视在协商实践中努力钻研工资、管理等业务,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协商中应有的主动权,有效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其次,企业工会发挥基本职能作用,有所为,尤其要注重工会代表职工利益与愿望特点,强化工会组织体系与赋予的责任,而在现阶段的企业中,对这个最基本问题的忽略往往是导致工资集体协商无法顺利进行,以致造成职工的不信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行政的沟通交流,重点注意协商过程中的技巧,讲究策略,提高协商的水平,保证协商成功。

(三)协商内容具体形式简化,在于可操作性

工资集体协商应在确保必要的内容和实质性程序的基础上,摒弃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出。首先要抓好工资集体协商的启动程序,即主动要约、稳妥要约、成功要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发出要约是前提,否则事半功倍。在实践中,企业行政先于发出要约是不现实的,所以工会组织要敢于拉开工资集体协商的“帷幕”,同时要注意协商时间的合理性以及协商内容的可行性。其次,抓住协商的关键环节,以免造成对立与信息不对称,使工资集体协商不具备可操作性。第一准备工作要充分,通过广泛征求职工诉求,分析企业行政态度,把困难想够、把问题想透、把对策想全;第二信息资源要掌握,要了解当地CPI及增长情况、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指导价位以及周边地区或行业职工收入情况;第三企业经营基本状况要掌握,要知道企业利润及增长、劳动生产率、工资分配构成等情况,以便制定协商结果的底线;第四主体作用要发挥,协商草案由职工决定,过程要让职工讲话。

(四)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监督机制,注重履约率

依法订立的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对双方具有同等的约束力,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监督机制,以保证履约率。从组织保障上,设立监督检查组织,由企业行政、工会、职工各派等额代表组成,负责将协议执行情况进行调研,以供尽快解决。从制度保障上,要努力实现监督检查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例如建立履行情况报告与公开制度、履约责任奖惩制度、信息通报制度、整改建议制度等等。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能促使协议的全面履行,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协议就不可能全面地切实履行,就会打破原先建立的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工资方面争议便会发生。因此加强监督检查,尽早的进行沟通协商,对原协议不完善、执行不得力的地方作出改进,有利于避免争议的产生,从而使协商制度和协议履行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稳定作用,也使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不断提高。

(五)工资集体协商合理,抑制分配极端

随着社会分配问题突显,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价格持续上升,可支配收入逐渐下降,特别是工薪阶层倍感压力。所以,在以工资结构调整为主的工资集体协商问题上,要在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也要抑制其走向有违社会公平的极端。维护占职工群众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追求社会公平,平衡由于价值规律造成的两极分化,成为企业与工会组织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我国目前工资结构调整背景,难以回避的是,即使协商后的工资调整,大都是部分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大幅增加,而一些苦脏累险的一线职工的工资增长幅度甚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城乡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普遍较快增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十二五”规划中浓墨重彩的就是“关注民生,从国富转而重视民富”。因为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普通劳动者的幸福指数,关系到职工的生活尊严。合理解决工资问题,保证生活底层劳动者合法权益,体现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吴学安.关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实务操作[N].工人日报,2011.

[2] 戴文宪.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上一篇:浅谈基层治黄单位创新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施工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