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初探

时间:2022-09-19 01:29:44

游戏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的主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幼儿从小拥有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重要条件。这种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有益于幼儿的终生发展。

但是,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幼儿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2)独立性差,依赖性很强;(3)自控能力差,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4)遇到困难不愿想办法解决,更不知道怎么解决,意志不够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在行为意识中,幼儿多表现出多动症,好动,闲不住,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说谎,喜欢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总是喜欢发脾气;在性格方面,表现为不听教师或家长的劝阻,自私自利,不爱动手,爱哭爱闹,任性等;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咬手指、不讲卫生、眨眼睛等。有关研究表明,幼儿的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多属于发育障碍和行为障碍,这些问题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多有发生。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观察学生,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纠正。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阐述如下。

一、用爱心构筑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爱。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爱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让幼儿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不管幼儿的状况怎样,我们幼儿教师都应全心全意地爱学生,真心地付出自己全部的爱,耐心地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耐心细致地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爱感染幼儿。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用爱心开展教育会使幼儿逐渐信任教师,从而对教师的教育引导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有了爱,我们的幼儿教育才能得以正常开展。

二、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幼儿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游戏。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利用音乐、绘画影响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对音乐、绘画有天生的禀赋。艺术课堂的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在唱歌、跳舞、绘画中调动他们的感情,满足审美需要,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有灵气的律动中,自觉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发掘幼儿的艺术天赋,还可以对幼儿的心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有意图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注重对个别幼儿的特殊化教育

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人而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到同伴的游戏中,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鼓励和表扬他们,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能力,改变不良习惯。

三、家园结合,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首先,教师必须加强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让家长知道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知道如何配合教师、幼儿园共同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教育。幼儿在和睦温暖的家庭中成长,大人敬老爱幼,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在这种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中,幼儿学到的肯定是尊老爱幼,关心爱护家人。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意义,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而且这对形成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父母今天吵嘴,明天打架,把孩子夹在中间,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不良习惯居多。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即使教师在幼儿园中煞费苦心地进行再多的教育,也抵不过父母的一次争吵。

其次,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往往夸大化、聚焦化,经常感到焦虑和生气,这是不正常的教育。殊不知,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有时是非不清,因而出现过失和犯错误不足为奇,家长不应该大发脾气,更不该大打出手。面对孩子的错误,教师应该引导家长,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成长是在过失和错误中不断学习完善的,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细致,要讲清道理,教会孩子怎么认识错误,怎么对待错误,该怎么做才对,不要因为一时的粗暴,而伤了孩子的自尊。批评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哭、伤心或是让孩子服软,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知道该怎么做。

总之,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教师需结合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实际,更加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共同关注、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形成和谐健全心理与完美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下一篇:试论高中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