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

时间:2022-09-19 01:18:04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

【摘 要】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问题探究式教学,即指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问题探究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如何做到问题探究式教学,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创设问题情境,打开探究之门

1.1 设置让学生追问的问题情境。实践证明: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深入钻研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

1.2 开启学生的注意之门。一切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要经过注意的大门。事实上,学生在课间(进入课堂教学之前),他们的心理活动常常是异常丰富的,情趣可能还停留在原先活动的事物上,注意状态因主客观无关刺激因素的干扰而未能真正进入教学过程,学习动机也很难自发的形成。这时教师通过一组趣味性较强的问题来有效的施加影响,及时与学生的心理结构取得相对的平衡,在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改变所发信息的结构,就具有了感召学生的力量。“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意义就在于此,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以思维的问题性特点为手段,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让学生学会提问。从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生动直观,富于启发,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知识复习、制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发问的态度和对待答问中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平易近人,谈吐诙谐,必将搭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基础。

2 鼓励猜想假设,激发学生潜力

猜想、假设是人在大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创新的过程,是创造性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猜想和假设是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科学探究的技能之一,它渗透在每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是否具有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良好思维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效果好坏和质量的高低。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3 引导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

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展开自己的认知活动:从简单的知识发生现象开始,在细心的观察和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模拟科学家探索和发现事物规律的过程,这可以清清楚楚地明白某一部分的知识是怎么回事,知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本来看起来抽象的可能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通过行为把握,找到具体的感兴趣的中间联结点。

这一教学环节中,知识不再是由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始终是作为一个主体来获取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实际上在尝试并最终掌握发现和探究事物规律的方式,这种实践积累,更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探究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印象才深刻,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得出结论后,我们尤其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例如在完成“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后,教师指出学校有一样东西就是利用了电磁铁,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出示电铃实物,介绍其主要结构以及核心部分电磁铁,再利用投影片出示电铃结构示意图,分析电铃的工作过程,接着问电铃是怎样连续敲响的,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分析。然后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电铃的工作原理,并请一位学生利用活动投影片讲解、分析。然后教师又问电铃应用了电磁铁的什么特点,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更牢固。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问题探究式教学,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而且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塑造了学生的创造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下一篇:浅议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