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时间:2022-09-19 12:19:07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摘 要】文章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机理的阐述,提出了实现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对策,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以提高水利用率为核心促进节水科技进步,以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为基础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等见解。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虽有各种不确定的解释,但它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一是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利用后不应破坏资源的固有价值,并且尽可能地回避开发措施对资源的不利影响;二是不妨碍后人的开发,为后来开发留下各种选择的余地;三是不妨碍他区人类的开发利用及其水资源的共享利用;四是水的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是策略选择中的主要准则;五是不能破坏因水而结成的地理系统。

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理

(一)水的循环规律是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保证

水资源优越于大多数其他自然资源在于通过太阳能的作用使陆地上的水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从而使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新鲜水源不断。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对水的需要不断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以得到更新和补充的新鲜水量却有一定限度,因而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的供需失衡;有些地区因过度开发和污染破坏了当地水源,直接威胁人类安全生存的环境。因此人们要求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并改善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引申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相对而言,各个地区均需拥有水资源承载能力所能维持的承载水量,该水量必须能在水环境条件下得以持续维持。

(二)水量守恒原理是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的客观现实

水量守恒原理就是指一定量的水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可以变换形态和存在空间,但其数量不变。具体来说,在循环中能够在一年或多年之间可以得到恢复的水量,该部分水量可以由人类控制、调解并能按照需要供应,并以它作为分析水的供需关系的依据。作为该部分水量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可能按照社会的需要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水量;二是该水量拥有可靠的来源,且该来源通过水循环不断能得到更新和补充;三是该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四是该水量和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五是该水量主要功能系供水,兼具生态功能。

三、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1、要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

水利产业,是指那些以从事水的生产与供应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部门。这是一个围绕水资源的生产、配置、管理以及消费服务的庞大产业门类,它有自己特定的资源、资产、管理机构、服务对象和产业政策。据专家分析,其产业地位和产业远景并不亚于石油工业。仅供水一项,全球的年产值就可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石油工业的40%,超出制药工业的三分之一,且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2、要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水价严重脱离价值轨道,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使水利资金捉襟见肘,大多数水利设施因经费短缺而带病运行。为此,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和用途,合理确定水价,建立用水和超额累进收费制度,逐步实行分质供水,优质优价,使水价体现国家水利产业政策并得到合理的成本补偿,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价机制。

3、要借鉴国外水资源经验

发达国家在水资源资产化、水商品市场化方面走过了相当长的路程,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以法国为例,法国制定了“谁污染,谁交治理费”,“谁用水,谁花钱”的“以水养水”政策。在法国个人家庭支付的水费中,大约42%是使用自来水费,39%是污水处理费,13%是地方公共水文管理费,5%是增值税,1%是国家引水发展基金。由于法国在水费收取中明确界定了其用途,这就使水价政策成为水资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为公众所普遍接受。

(二)以提供水利用率为核心,促进节水科技进步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灌面积居世界首位。全国年农业用水约4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但是,我国的农灌用水利用率只有25%~40%。因此,提高农灌用水利用率,便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关键之所在。针对我国农业节水科技的差距,专家呼吁:第一,我国农灌输水要进行渠道防渗,这将比不防渗土渠节水2/3;第二,要大力推广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渗灌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第三,要搞好水土保持,以减少河道径流,减少入河泥沙,把水土涵养、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

2、重视发展城市节水科技,注重开发高科技节水器具

(1)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技术落后,管道老化,每年管网流失的水量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以家庭水龙头为例,每年由于龙头工艺落后,质量低劣而造成的滴漏浪费就达1亿立方米,若采用磁水龙头或感应水龙头,则水龙头的滴漏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2)大力开发中水技术。所谓中水是指对1次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再生水资源。我国中水资源丰富,使用前景十分广阔。专家指出,将中水处理设施与在建生活小区、校区、饭店等统一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的中水处理厂,将中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可节约城市用水总量的40%。

(3)构建污水资源化体系。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与污水资源化工作存在明显反差,总体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40%,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此外,还应积极推广并鼓励使用污水资源化高新技术,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加快新水源研究开发进程,重视空中水资源开发

(1)专家建议国家应把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为一项战略决策,组织全国气象、科技、水利、国防、农业等方面的专家形成合力,着力于云雾成雨条件机制及微物理学过程的研究,探索我国水汽分布、运行、转化规律;建立空中水资源探测与预报系统;建立云层临水界状态位置与时间数学模型;选择并研制廉价、高效催化剂;测定增雨效果并确立评估系统等。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遥感、探测技术、巨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微波中转等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已基本满足空中水资源开发需要,应尽快制定规划、组织实施。

(2)提高一次水资源利用效率。1次水资源即天然降水资源。在我国年均6万亿立方米的1次水资源中,除去陆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外,转化为地表径流(2次水源)的约为44%。我国目前1次水资源利用率仅为7.5%,为此专家提出,要加强雨水利用的研制开发,在雨水利用中引入高新技术,这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因此建议,设立国家级“应用高新技术集雨蓄水”工程中心和“天然降水高效利用研究示范基地”。在此方面,我国专家提出的利用炸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在土壤中形成稳定的窑体,用以无蒸发地储存雨水资源技术,已在北京、河南、宁夏等地实施,并取得可喜进展。这项旨在解决农业水危机的重大基础工程技术,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3)加大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海水淡化技术在世界业已成熟。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0t/日以上的淡化水日产量已达2300万t。海水淡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已为水资源短缺国家所普遍接受。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1958年,起步技术为电渗析,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75年开始研究大中型蒸馏技术。到目前为止,反渗透法、多效蒸馏法、低温压汽蒸馏法等节水在国内均以应用。专家认为,经过多年的攻关,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同时,我国西部有相当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就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以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为基础,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水污染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粗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关系处理失当。为此,水污染防治工作应从战略上作出调整,即应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应从单纯的工业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统一综合治理;应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等。

作者简介:

李海岭,男(1968年生)高级工程师,安阳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

赵宏艳,女(1969年生)经济师,安阳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

上一篇:浅谈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控制途径 下一篇:医疗机构声像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创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