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1 12:53:4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项重要职能,也是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从一般意义来讲,创造性是每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而辨证思维的本质又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的品质特征

首先,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不盲从不迷信的品质。这种品质,要求人们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对任何事物都应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即质疑的能力。创新,总是对既有成就的超越,它代表的是这样一种诉求,即始终独立思考,对于面对的一切,总是力求找出更多的参照物来比较,以确定其中的真伪,而不是简单地相信一面之词,哪怕是公认的正确的答案。具有该品质的人,会打破常规,冲破既有知识的束缚,以创造性思维去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奥秘。

其次,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富有想象的品质。想象是创造性的翅膀。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你的创造性就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借课文中跟想象有关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1]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幻想从来就是鼓动科学思维驰骋的翅膀,它总是超越于现实情景,给人们指明一个璀璨的未来,并鼓励科学家为之去奋斗,将一个个美好的幻想变为造福于人类的现实。可见,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力量。

再次,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事实求是的品质。“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从非存在到存在的变化,具有首创性。创造的结果应是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动在创新意义上必然具有超常性。然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又必然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它总是凭借现有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提供的现实材料进行的。如果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势必导致创新思维的障碍,从而妨碍人们积极地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总之,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辨证的统一,是创新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运用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根据创新、质疑是辨证思维的本质特征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促进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面临对自己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向,在学习中自觉地融会贯通辨证思维的方法,并负责地参与到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其创造胜思维能力的形成便渐渐水到渠成了。

2、运用分析与综合辨证关系的原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一章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永恒性的原理,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再到联系与发展的一系列环节,鼓励学生动脑,让他们放开想象,从现实中领悟辩证法的真谛,这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联想训练时,要学生象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题目,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聚合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和推理,以求得惟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它是哲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分析升华到综合的体现。聚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侧重于对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可列出不同社会的特征,人的本质及表现,根据相关章节提供的具体材料,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推理,通过对不同社会制度的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说服力的结论,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不畏权贵,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的可贵品质。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或名句,也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2]一个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具有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理念。

追求真理的基本要求是分清正确和错误。一种思想、观点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认识真理、追求真理的人,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只有面向实际,尊重事实,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成熟的真理探索者和捍卫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首先,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的获得与发展就宣告谬误的破灭,所以谬误的东西为了维持其生存,就必然要扼杀真理。为了发展真理,就需要人们同错误的东西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其次,一种正确的思想,开始往往只为少数人掌握,而错误的东西,因为习惯势力的影响,还常常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这样的时候,要使真理性的东西由少数人发现变为多数人掌握,也就有一个破旧立新,宣传真理,为真理发展开辟道路的过程;再次,一切真理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愿,从而也就违背了剥削阶级或保守势力的利益。他们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总是害怕真理,扼杀真理,迫害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因此,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就必须同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作斗争。斗争需要一种创新思维为武器,斗争更需要一种不怕困难甚至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是创新活动的必备素质。

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的实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探索》2006年11月15日.

[2]刘威.培养批判性思维[J].《新科教》2009年第03-04期.

上一篇:神奇的“颠倒记忆”法 下一篇:浅谈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