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P范式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现状的分析

时间:2022-09-19 11:36:23

基于SCP范式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现状的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在对SCP范式做出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的现状做出在SCP范式框架下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的未来健康发展方向。

【关键词】 SCP范式 “三聚氢氨” 乳制品

一、SCP范式

SCP范式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谢勒等人建立的,该范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率的主要工具。

该范式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基本涵义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该范式主要分析在行业或者企业受到表面冲击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主要从特定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营绩效三个角度来分析外部冲击的影响。

二、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的SCP范式分析

(一)外部冲击(Shock)

第一,从行业内部来看,2008 年的“三聚氢氨”事件引发的一场“乳业危机”,使中国乳业多年来树立的品牌已难以再赢取消费者的信任,乳制品消费量骤减。与此同时, 乳业新格局正逐渐形成, 曾以年销售额100 亿元跻身乳业三甲的三鹿已破产倒闭, 伊利、蒙牛两大巨头陷入产品滞销的困境。一线品牌的市场地位虽未受到较大的动摇, 但市场份额却出现下滑; 二线品牌的市场份额则有所扩充。

第二、随着跨国乳品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乳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国际业公司前20 名中已有12家在中国办厂,其中包括雀巢、森永、帕玛拉特等大型跨国公司。与这些跨国乳品企业相比,我国的乳品企业在资本实力、销售收入上差距十分大。

(二)市场结构(Structure)

市场结构主要取决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因素。这里主要分析市场进入壁垒。新企业在某一产业未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前, 由于不能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性, 相对于产业内已有的企业, 其生产成本必然较高, 这就构成了市场进入的规模经济壁垒。根据施蒂格勒的生存技术原理可知, 无论何种市场组织结构, 那些在产业中能长期生存发展并且处于企业排序中前几位的企业必然获得该产业的规模经济。因此目前处于中国乳业前四位的企业都应该具备了规模经济。以2006年销售额来衡量, 前四位乳品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为484.183亿元, 占乳品加工企业销售总额1 041.142亿元的46.55% , 平均规模是年销售额121.121亿元。新进入的企业必须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以上, 市场份额达10%以上, 才可以打破乳品市场的规模经济壁垒,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乳业的规模经济壁垒是较高的。

(三)市场行为(Conduct)

从纵向看,国内乳业产业链可以划分为原奶生产、原奶收购和乳制品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几乎所有的国内大型乳品企业, 都纷纷走出家门, 到原奶价格低廉的农牧区建立原料奶生产基地, 通过投资于原奶生产的辅助活动而控制奶源以阻挠其他企业进入或回避被其他企业封阻。同时借助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并购重组和巨额广告投资抢夺市场份额, 以构筑规模经济壁垒阻挠其他企业进入。

(四)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市场绩效是由于市场行为决定的,大型乳品企业实施的奶源控制阻挠行为使奶农处于受“要挟”境地, 成为“三聚氰氨”事件直接诱因 。奶农是高度分散的, 乳品企业是相对集中的, 中国原奶供给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而原奶需求市场是寡头垄断或垄断结构。这种不对称性就导致原奶生产者在交易中处于“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当乳品加工企业间展开“价格战”时, 乳品加工企业为了释放价格下降的压力, 理性的反应之一就是压低原奶的收购价格, 而上述市场结构的不对称性使得乳品加工企业“后向价格压榨”成为可能。在这种压力下, 无论是原奶生产者还是奶站的理性反应之一就是“造假”, “三聚氰氨”事件就可能会出现, 而在原奶收购质量监管十分薄弱的制度安排下, 就成为必然事件。

三、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中国乳制品加工业要想健康、长久的发展,消除“三聚氢氨”时间的阴霾,应对外来品牌的冲击,必须从处理好与上游产业的关系,这里总结出两点建议。

1、优化乳品加工企业与原奶生产者的纵向组织关系, 促进乳品产业健康发展。

从现阶段看,乳品加工企业要从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处理与原奶生产者的关系, 即要认识到与原奶生产者的和谐关系是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不能只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利用市场力量使奶农利益受损,最终会影响到自身的声誉和利益。

2、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与机构建设, 使纵向组织关系的协调发展有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目前比较迫切的是建立原奶质量管理和检测的相关法律与制度, 组建介于原奶生产者与加工企业之间的第三方公正检测机构, 解决原奶收购中的“压级压价”和“优质不优价”等不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碧銮.对中国乳业发展的分析―――基于市场集中度的 视角 [J].台湾农业探索,2009(4).

[2] 齐春宇.“三鹿奶粉事件”反思:基于中业产业链结构比 较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09(2).

[3] 何玉成. 乳品企业进入阻挠行为与市场绩效分析[J]东北财 经大学学报,2009(5).

上一篇:浅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下一篇: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