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印度种姓制度

时间:2022-09-19 11:30:29

也谈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世界古代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等级制度,但还没有哪个国家的等级制度像印度的种姓制度那样复杂,那样影响深远,甚至殖民统治也未给其造成致命的打击,直至今日印度仍存在由这种制度所延续下来的数以万计的“贱民”。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历史课本中对此涉及的极少,本文拟从古印度种姓制的起因和演变着手,探讨这一制度能够存在发展的原因。

吠陀时代这种种姓制度就初步形成,印度种姓制度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构成的体系。在《梨俱吠陀》中最早提出了四个瓦尔那,书中说四个瓦尔那是由于吠陀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时由其身体的不同部分产生的,“他得嘴变成了婆罗门,双臂变成了罗尼亚,双腿变成了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事实上梨俱吠陀末期初步有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从事祭司职能的婆罗门及部落刹帝利军事行政贵族,开始了与雅利安人中的一般公社成员相分离,分别形成掌管宗教和军事的两大社会等级,故原来统一的雅利安瓦尔拿就分化成三个社会等级,加上达萨瓦尔那整个社会就出现了四个社会等级。其中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刹帝利是以氏族部落首领为首的世俗贵族,吠舍则为氏族部落平民,首陀罗原是一个非雅利安部落的名称,后来用来指广大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取代了达萨瓦尔那。

瓦尔那等级制度最根本的特点是各个等级之间不得通婚和职业世袭不变。马克思曾就其特点作过精辟的说明:“一个种姓与另一个种姓有所区别,各种姓之间不许因通婚而混淆起来,各种姓因地位不同而完全不同,每各种姓都有它特别的、不变的职业。”各个种姓间的婚姻是固定的,实行内婚制,不同种姓之间不得通婚。当然随着人口杂居的增长,混血不可避免,这是为保证高级种姓的地位不致因混血而混乱,又规定了“顺婚”和“逆婚”原则。顺婚即高级种姓之男娶低种姓之女为妻,逆婚为低种姓之男娶高种姓之女为妻。顺婚是允许的,逆婚是被绝对禁止的。同时由于各种姓地位不同,在子女的继承、嫁娶方式、结婚仪式等方面亦不相同,以此来防止世袭特权的丧失。同时瓦尔那等级制度在宗教上也有很突出的特点。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是所谓的“再生族”,意为获得宗教生命者,可加入婆罗门教。首陀罗属“非再生族”不得参加婆罗门教,不得学习吠陀,若有违反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宗教上,虽然吠舍的地位要比首陀罗高,但他们与婆罗门、刹帝利有很大的差别,以此来维护特权阶层的利益。另外四个等级的法律地位也是不平等的,法律保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利益,高级种姓重罪轻罚,低级种姓轻罪重罚。不同种姓者的财产继承权也不同。

可以说印度种姓制的长期存在与其自身较强的适应性是分不开的。印度种姓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等级制度,并得以长期保存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由吠陀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的过渡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婆罗门教为这个意识形态体系赋予了它以神圣性,并给予理论支持,使婆罗门的权威和刹帝利的权利神圣化。同时婆罗门教种姓理论的不断发展,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上一篇:小学体育开放式教学探究 下一篇:农村小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