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师生间互动的构建

时间:2022-09-19 11:07:09

中学语文课堂师生间互动的构建

(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二十四中学 辽宁 抚顺 113000)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学语文;互动的构建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学生接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故而,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尤其要关注语文教学互动的构建。

一、教学互动构建的理论依据

1、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

2、集体动力原理集体动力源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互动合作学习中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上升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传统教育崇尚严格的控制约束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格。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然而,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民主过程的调控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平等首席。

二、教学互动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有序性“有序”是指信息量增加,M织化程度增加,系统由较低的结构变为较高的结构;反之,就是无序。要做到有序,任何系统都应开放、涨落,远离平衡态。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也就是通过远离平衡的有序。由于师生人格与需要的差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冲突与调适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使课堂秩序逐渐地稳定下来。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确定与教师的理想的期望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了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指导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外在动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三、教学互动构建的基本环节

1、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心理状况,即“备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外显形式,能使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能在课堂上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极为敏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条件,只要教师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先行解决课后思考和练习,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

2、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并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单独创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甚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创设。

3、引导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4、鼓励讨论质疑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评价批判、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发言点、讨论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善于评析归纳学生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内在构建。让“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等诸要素整体优化、有序构建,在动态发展中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学会评析、学会归纳。教师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叶翠英,王洁. 原来博士是这样的. 上海教育科研,2001,(5):31.

[2][美]杜・舒尔茨. 现代心理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 311-317.

[3]吴也显. 教学论新编.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15.

[4][美]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238.

上一篇:论建筑施工中各专业成功协作的方略 下一篇:关于电力基建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