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环境竞争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19 10:40:11

供应链环境竞争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

近年来,约束理论逐步兴起,通过分析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竞争环境,充分运用约束理论指导一定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为解决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竞争环境的现状,分析中小企业物流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约束理论,探讨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改善供应链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竞争环境的变化分析

(一)约束理论相关问题综述

约束理论是企业在生产管理运作中改进流程及如何实施这些改进的一整套管理理念和原则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识别自身问题及约束,并进行必要的改进措施消除这些约束,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约束理论是解决企业生产瓶颈和获取最大有效产出的管理技术,尤其注重对制造业中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和规范,以支持企业生产运作流程的连续改进。该理论认为,客观系统中存在着关键约束环节,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决定了整体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充分认识企业自身的约束条件和环节是改善管理的起点。对于企业而言,约束可能来源于内部或者外部,是有形也可能是无形,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上必然存在约束,这是企业优化物流系统,进行企业物流管理调控和优化的主要原因。在企业物流目标方面,为了衡量有效业绩,约束理论在传统会计成本基础上提出了运行费用、库存和有效产出三项指标,涵盖了TP思维法、DBR法和缓冲库存等具体方法。

(二)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竞争环境的变化分析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在1000万家以上,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六成左右,因此,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供应链流程再造也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供应链环境快速变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成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虽然面临着同样的供应链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对核心企业的依赖较大,加之其自身的技术和综合实力往往不足以支撑其参与市场竞争,被淘汰的危险较大。所以,中小企业在日益激烈的供应链竞争环境下如何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其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约束理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供应链竞争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供应链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稳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关键。供应链一般由上游供应商、制造商、下游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多个节点组成,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供应链的从属地位。由于所处的供应链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中小企业限于自身的弱势地位,稳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其参与竞争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要基于供应链目标、价值取向等选择相应的合作伙伴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其次,当前的供应链竞争下,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竞争日益成为建立在自身核心业务基础上的竞争。约束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立足于本行业、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是十分关键的,中小企业集中自身资源发挥专长即核心业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所以,在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中,企业认清其核心竞争力是参与供应链竞争的基础。

再次,信息约束对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供应链管理环境的变化表明,信息约束越来越制约着供应链不同节点上企业的合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完善客户需求驱动的无缝供应链,往往能够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信息延迟,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但是,当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普遍不足,对供应链需求反馈机制认识不足。因此,基于约束理论,中小企业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最后,供应链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中小企业更有效地获取用户体验和需求信息,这与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力量限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供应链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信息反馈机制对供应链的运作方向至关重要,但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经销商的订单进行信息反馈,对用户需求的反应未必真实,且受到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限制,导致供应链管理整体效果不佳。

供应链竞争环境变化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尤其随着企业物流需求的迅速增长,企业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量的比重稳步上升,发展速度也快于其他行业。一方面,我国企业物流逐步从生产和销售环节向采购、服务环节拓展,循环物流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逐步实现了从“加快销售、降低成本”向“提高效率、系统优化”的转型。除此之外,随着企业物流体系的发展,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趋势明显,物流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行业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而从社会投资看,物流信息化产业成为投资热点,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和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未来几年,企业物流将迎来高速成长期。不过,我国企业物流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二)约束理论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分析

第一,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物流成本普遍偏高。一方面,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供应链管理的投入不足,企业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往往又缺乏规划,实际效益较差。比如,中小企业的仓库局限于原有的存储功能,流转性不强,导致货运汽车空驶率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即时采购能力较差,原材料库存期限过长,导致物流成本较高。

第二,部分中小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不畅,资源整合能力差。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衔接能力也不强,信息沟通不畅,相互支持与配合较少。比如,一些中小企业的装货与运输两大部门的衔接不够,一方面装货效率影响了车辆调度效率,另一方面装货后车辆的负载程度和货物布局又会影响运输效率。这两个部门衔接不够,会使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效率降低。

第三,从制度上说,中小企业的物流改进制度缺乏。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各种问题,一旦问题出现,由于缺乏相应的物流改进制度,企业很难保持持续高效的物流机制。同时,这种持续的物流改进制度的建立需要相应的企业文化支撑,而这又是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软肋。另外,在一些隐性问题上,企业的物流改进制度执行者往往不够重视,导致小问题不断积累,可能会造成企业物流运行的大障碍。

上一篇:谈银行服务等待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下一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与实践范围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