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9 09:03:42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摘要: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 能力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要快速地、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

一、让数学计算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常常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中,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不同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联系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12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出示小猫爬上12层台阶回家的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回到家前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动画显示小猫爬上2层台阶,先请学生列出算式:可能是12-2=10,也可能是12-10=2。让小猫继续往上爬,根据小猫爬的结果,列出算式。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猫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练习,巩固计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了,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探索计算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索计算的策略,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算理常常是我们感到头痛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76-34+38”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原来车上有76人,到站时后门有34人下车,前门有38人上车,这时我们可以先从76人中去掉下车的34人,再加上上车的38人,当然也可以把76人先加上上车的38人,再去掉下车的34人。有的学生或许还会这样思考:一辆车上共有76个座位,正好坐满。到站后,有34人下车,38人上车,这样上车的38人中的34人正好能坐到座位,还有4人只能站着。坐着的和站着的人一共有76+4=80(人),在计算中也可以这样表示76+(38-34)=80。像这样,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翻梳理和提炼,上升为不同的计算策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简便方法;三算就是认真计算不分心;五查就是认真检查不犯错。

(二)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检查时方便明了。

(三)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验算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

(四)建立病题卡的习惯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笔者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主要的典型“病例”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85-60+20=85-80=5

(2)运算性质错误。如:8×(125+10)=8×125+10=1010

(3)算理不清错误。如:71-17=64

(4)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24-6=4或5+48=98

(五)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题之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而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同时存在的,而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干扰智力因素的原因。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活动,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干扰智力活动的进行,第一是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解题兴趣不高。认为解题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没有力求准确的欲望。造成做题时心不在焉,草草了事的情况,结果出现了计算差错。第二是在计算时希望尽快算出结果,当遇到计算题的数字较大或者过繁时,容易就出现排斥心理,于是不去认真分析,不细心审题,敷衍了事,在这种心理下进行计算也容易出现差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活动,调节消极的非智力活动,使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统一,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提高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教育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蔡华浅.议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2期。

[2]许正爱.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年10期。

上一篇: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下一篇:关于类比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