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条在陶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特点

时间:2022-09-19 08:08:00

泥条在陶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特点

摘要:陶艺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典型课程之一正在各个层次的艺术教育领域逐渐发展壮大。本文以泥条为陶艺教学的切入点,从成型、装饰、泥性、传承等方面分析泥条在陶艺的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特点

关键词:泥条;陶艺基础;重要性;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3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43-2

中国陶瓷艺术曾作为世界的顶级工艺,在中外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谱写过辉煌的历史篇章。在世界陶瓷艺术高速发展的大舞台下,中国的现代陶艺起步虽晚,但也明显地感觉到无论是陶艺家还是陶艺工作者们正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前行,陶艺教育亦是如此。

一、陶艺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欧洲、美洲一些国家非常重视陶艺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它们针对陶艺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学措施及机构建立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在美国陶艺教学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来安排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机整体。在亚洲,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开展独具特色的陶艺课程。

陶艺教育在中国作为专门科系建立是在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开设了首个陶瓷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诞生,为我国陶瓷教育奠定了基础。直到近十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在蓬勃发展的素质教育领域中,陶艺作为一支新军,受到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并迅速发展,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陶艺课程,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建立了教学基地,一些商业性的工作室、陶吧的兴起也为大众了解陶艺搭建了桥梁。陶艺教学慢慢成为一种基础教学受到重视。

二、泥条与陶艺基础教学

在新石器时代,泥条盘筑和泥条圈筑是当时陶器普遍采用的成型方法,其不同之处在于盘筑是将泥条采取螺旋式的盘筑,而圈筑是将泥条做成泥圈后再逐层叠筑。器物制成初型之后用工具将里外刮抹平整,使器具表面密封防漏、厚度均匀。在制陶工艺日趋完善的今天,这种古老的工艺已经很难见到,只在我国一些偏远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因工艺落后而还在使用,如云南的傣族、佤族、怒族,海南的黎族,迪庆藏族自治州等。

泥条无论是作为成型方法还是装饰手法,在陶艺教学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重点来展开教学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泥条的基础性。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观点认为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万物,在陶艺教学中泥条可以说占据基础性的位置。在装饰方面,泥条装饰的基本语汇是线体造型,人类观察认识自然界的视觉条件里“线”是主要的视觉特征之一。在泥条作品中正是用线条传达审美情感。对于初学者而言泥条就像用笔在纸上绘画一样能够迅速适应,消除对陶艺学习的陌生感。玩泥是人的一种天性,初学者在用泥条装饰作品时从真实的触感中完成人与泥的对话,更容易认识泥料、了解泥性,在玩泥中感受并发现美。

(二)泥条的随意性。在陶艺造型训练课程中,把泥条盘筑作为基础训练,可以不借用任何工具,利用泥的可塑性,单凭双手对泥料进行搓揉、按压、重叠、穿插、旋转等技巧可以自由地塑造形体,相比于泥板、拉胚、捏塑、注浆等成型手法而言,泥条成型方法简单,随意性较强,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泥条的表达性。陶艺大师周国桢认为“陶瓷生命的形成来自泥土与火焰;陶瓷生命的‘神’来自创造者的心灵,即通过手工把创造者的情感神化于它”。泥条的易变和易塑性,为发展学生的创作和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这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陶艺是直接通过双手与人心灵对话的艺术,手工在泥料上的情感表现,能直接通过作品传达出来。在学生的泥条作品中,有的做工粗糙、外形夸张,有的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有的穿插考究、变幻莫测,但不管怎样都是在传达作者的个性情感。从随意中感受泥性,到有意中注入情感,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意和创新空间。重要的是无论盘筑还是装饰,其手法都反复于一根根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或长或短的泥条之间,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感觉泥条到感触泥条,正是繁而不烦,盘筑意志的过程。而泥条作品无需华丽的釉色,无需规整的体型,通过素烧后保留陶土的原始质感和颜色,尊重自然、回归质朴正是现代人追寻的生活状态。

三、古往今来一脉相承

从最原始的制陶工艺手段发展成陶艺的重要装饰语言应用于现代陶艺中。泥条艺术的发展犹如一根连接古今、承前启后的特殊纽带,用朴实的语言传达陶瓷艺术的本性情感,唤醒人们对原始制陶工艺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重新审视隐藏于泥条中的原始情感。在现代陶艺中,这种成型手法和表现语言,受到陶艺家的继承发扬。如周国桢先生的《老绵羊》《角马》《怒吼的非洲》等作品,就是吸取了原始的泥条盘筑工艺,充分调动泥料本身的能量,通过泥条形态及组织方式的变化,给作品带来无限的生命力。吕金泉先生的作品《花的诉说》,彩色刻花盘上以浅刻处理花卉,辅以泥条表现花藤,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装饰对比,一虚一实、一动一静,将生命的灵动传达出来。

四、结语

泥条在陶艺作品中传达给人类对美、对泥性、对陶艺的认识理解和精神享受。在创新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术界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陶艺的基础教学中,我们通过泥条成型的优越性,将陶艺技术、民族情感、艺术美感传达给初学者们,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希望他们继承和发扬这种“一脉相承”的民族情节,将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继承并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周国桢.本土意识的崛起――谈泥条盘筑陶艺[J].陶瓷研究,1994,(02).

[2]解晓明.论泥条盘筑陶艺之魅力[J].景德镇陶瓷,2001,(01).

作者简介:

唐亮,女,湖南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

上一篇:浅析Photoshop 课程的教学 下一篇:业余舞蹈爱好者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