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9 08:01:06

海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

海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扩大农产品出口将会大大优化海南农业的产业结构。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意见中,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要把海南建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这更加显现了加快海南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

一、海南农产品出口现状

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经过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目前海南农业形成了水产品、热带水果、畜禽产品、瓜菜、粮食、热带作物六大类主要农产品。

大多数海南农产品的产量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其中,瓜菜和热带水果的增幅趋势最显著,而糖蔗、粮食和水产品的产量则是先增后降,并呈现出在今后几年有增长的趋势。生产总量的不断增长,为海南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海南农产品尽快寻找和扩大国外市场提供了动力。

最近几年来,海南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农产品出口总体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统计,2006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与海南省政府签署备忘录,共同推动海南热带高效农产品的出口,海南农产品出口2,5739.7万美元,同比增长74.4%,大大高出2006年全国14.1%的平均增长水平,海南成为全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但是,出口额在全省农业产值和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例都很低,还不到全国农产品出口额比例的1.1%,至目前为止海南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最高的时候也仅为1.11%。

海南省出产的农产品主要有粮食、油料、糖蔗、瓜菜、水果、热带农作物产品、畜禽产品、林业产品和水产品等。2001年至2005,海南水产品出口有了明显的增加,成了海南农副产品出口的领头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出口总量5年平均增幅达45.24%, 2005年出口金额达1.8亿美元,为2001年的2.15倍。2006年全年水产品出口7.35万吨,货值超过2.5亿美元,占全年农产品出口总值的70%多。2008年全年水产品出口10.8万吨,价值4.1亿美元,占同期口岸农产品出口总值的91.1%。2009年水产品出口13万吨,创历史新高。

其他植物类农副产品出口总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05年优质瓜果菜等农产品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但从海南直接出口的仅有357吨,出口量占产量的万分之一。现在出口量每年小幅增加。胡椒是出口一大亮点。2008年胡椒出口增速最快,共出口4799吨,价值2225万美元。

2006年海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2.57亿美元,同比增长74.4%,远高于14.1%的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007年,海南农产品出口总额逾4亿美元,同比增长64.4%,其农产品出口与上年一样主要销往美国、日本、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东盟、欧盟、日本和韩国。2008年,美国、日本和欧盟分列海南口岸农产品出口前3大市场。其中,对美国、欧盟分别出口1.3亿美元和5372万美元,分别增长56%和55.3%;对日本出口6614万美元,下降20.6%。对俄罗斯出口激增1.4倍,达到3647万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南香蕉、菠萝、芒果源源不断地进入俄罗斯的超市商场,俄罗斯已成为海南农产品的第四大出口市场,成为海南省农产品出口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2009年海南省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签订瓜菜出口协议,首次与香港签订了年定向供港生猪10万头。

二、海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困境

2009年海南农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1%,这与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不相符,也与全国最大的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极不相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在出口创汇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完全没有显现和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因素:

1.交通不畅与岛屿型经济的制约。虽然海南与台湾同属岛屿,但是海南受岛屿型经济制约更大,人口只有台湾的1/3,市场明显狭小,交通运输等物流成本高于岛外,外贸运营成本高,加工贸易发展受限制。特别是日本市场的开发条件不及台湾。就运输一项,产品运往日本一般需要12天左右,而台湾最多只需3天。运输不畅带来时效差、保鲜难、价格高等问题,是扼制农产品出口的另一大瓶颈。海南口岸线长,港口多,但总体上呈现“小、散、差”格局,与国际运输网络并不相连,没有班轮定期靠港,集装箱运输到东南亚和欧美都要经广东或者香港转船,从而延长了运输时间,增加了运输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增加了农产品运输保鲜难度,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大大削减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缺乏有实力、有出口渠道、带动幅射面广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间的竞争。一家一户小生产或缺乏实力的出口企业不仅很难应对进口国日益严格的农产品技术标准,而且也没有能力在世贸规则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总体上说,海南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也呈现出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的局面。海南的瓜果蔬菜产品迟迟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南目前仍然缺乏有实力、有出口渠道、带动幅射面广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海南的许多农产品只能依靠外地出口商出口,这也是出口增长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3.深加工程度低影响海南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化发展。海南虽然具有环境、气候、劳动力、土地、海洋和出口区位等资源优势,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低、转化率低。截至2008年10月底,仅有124家出口企业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卫生注册登记或检验检疫注册资格。果疏方面,目前加工转化率很低,局限于保鲜果蔬产品的出口,深加工的精致包装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糖(盐)渍果蔬产品及干果产品都很少。畜禽产品方面,目前全省注册的出口肉类加工企业只有一家,注册的出口加工产品仅一种,说明海南的出口肉类加工仍处于萌芽状态。水产方面,加工出口的企业都是在2000年后建成投产,虽然目前撑起了海南农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但规模都不很大,也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链。

4.出口营销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贸易促进机制不完善。尽管海南目前在国内已是名闻大江南北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6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之一,但是,海南农产品的这些优点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形成任何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与企业和政府的品牌意识不强、出口营销力度不够有关。另外,由于海南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能力。但海南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出口信息服务网络,农产品生产者由于不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和进口国的质量标准,根本就不敢走出国门,或者是盲目走向国际市场到处碰壁。此外,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5.安全卫生质量控制程度低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海南农产品在种养和加工过程中,疫情疫病防控、农兽药残留监控、安全卫生质量控制等方面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从2006年3月海南省组织的迎接欧盟残留监控考察团的预检情况看,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农兽药和饲料的销售和使用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二是种植、养殖期间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和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自我检测能力不强、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不到位。大部分畜牧企业未取得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验证发证,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出境动物养殖企业注册证》及香港食环署的认可、备案。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尚未建立。

6.缺少农产品的精品品种,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没有规模化。目前海南还是以传统的果蔬品种为主体,精品的果蔬品种只占较少份额。海南“妃子笑”荔枝近年来由于其品质优,上市早而畅销国际市场,但由于海南优良品种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影响了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又如凤梨,传统品种“巴厘”占种植面积90%以上,而品质好、纤维低、糖度高、耐储运以及倍受日本市场欢迎的“台农”系列优良品种,不少客户有出口订单却组织不到货源。

三、海南农产品出口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第一,营造良好的出口竞争环境,完善农产品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组织建立政府牵头服务的海外市场营销组织体系。各经济主管部门要主动地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生产、销售、资金、出口收汇、出口退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机动地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遇到的问题。建立功能齐全的金融对外服务系统,在现有基础上,督促和协助外汇指定银行尽快建立健全对外跟进服务措施,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的结汇、售汇,收付汇核销提供快速便捷服务。设立出口信贷资金,援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团体、协会对外出口农产品等。

第二,办好每届冬交会,加强农产品国际营销,打造海南自己的品牌。海口(全国)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从1998年开始举办,200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经过多年的努力,海交会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冬季农产品交易、农业合作的著名会展品牌。 正是得益于海交会这个品牌,海南热带农业蓬勃发展,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海外。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办成真正的国际易会;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把海南旅游与海南农产品的宣传相结合。加大农产品宣传促销力度,组织企业参加香港美食节等国际促销活动。

第三,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绿色热带农产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经营者而言,投入成本相对高。因此,为了确保生产者生产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积极性,海南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一是根据生产商生产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类型、数量等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成本补贴,鼓励生产商生产绿色热带农产品;二是对于生产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商给予税收优惠,如生产初期的减免税政策、购买环保产品的税前扣除政策等: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和热带农业(R&D)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在海南范围内选择一批“名、特、优、新”的热带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挖掘、培育长效优势品种,如海南“妃子笑”荔枝,三亚芒果、儋州长茄、乐东豆角、海南文昌鸡、琼中绿橙等品牌。

第四,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高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能力。强化对农产品出口生产环节的控制。“海南豇豆事件”、港口镇蔬菜“高毒农药事件”等,都给农产品销售市场蒙上了阴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是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强化对出口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控制,强化对农产品出口加工环节的控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

第五,拓宽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海南农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70%以上的农产品出口集中在亚洲特别是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限制了扩大出口潜力。从长期来看,海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应主动改变过于集中的格局,分散农产品出口流向,扩大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实施农产品出口的品种多元化和时间均衡化。这样可以避免因产品品种少和出口时间集中给进口国带来的市场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云.《海南省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情况调查与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8).

[2] 黄晓华.《海南农产品出口小幅增长 新兴市场增势喜人》[N].中国企业新闻网海南频道-中国企业报.2010年4月13日.

[3] 李小幼、杨祖江.《打造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通道》[J].《中国检验检疫》,2006(11).

上一篇:我国香蕉国际竞争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机电企业出口如何应对欧盟REACH_SVHC条款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