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发展的新模式

时间:2022-09-19 06:31:01

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发展的新模式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园区产生背景,然后讲述了产业转移园区的概念和分类,最后通过例子来论述广东发展产业转移园区的具体创新举措,为我国发展园区经济和产业转移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新模式

一、产业转移园区产生的背景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广东于2005年开始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并且从制度上进行相应的扶持,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并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山区市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向各市分别下拨4000万元建设资金。

按照广东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的设想,可以一举两得:既能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又能通过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区承接珠三角企业的转移,把企业留在广东落后地区,以此促成广东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截至2008年初,广东已有11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与5个珠三角城市建立了2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据官方测算,这些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600亿元,这相当于2005年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14个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7%。

二、产业转移园区的概念和分类

(一)产业转移园区的概念

产业转移园区又称产业转移工业园或产业转移园,在本文中都是同一个概念。因产业转移园区起源于广东省,故我们还是借用广东省的定义。

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在广东省政府的指导下,由珠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市、区、镇)与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地方政府按照双方合作开发协议,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由粤北、粤东或粤西地区政府,在本地经国务院、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中,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二)产业转移园区的分类

广东省转移工业园可划分为混合型、专业型和单一型。混合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对入园产业类型没有特别要求,只要符合园区环保要求的产业,基本上都可以入园发展的产业园区。广东省现有的大多数产业转移工业园都属于此类,如最早成立的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产业包括服装、纺织、食品饮料、机电、精细化工等。专业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以某一类型产业为主导发展的产业园区。其人园产业一般为同一类型的产业或关联性较强的上下游产业,大多是在行业协会的介入引导下,集中迁入园区发展。其入园产业一般为同一类型的产业或关联性较强的上下游产业,大多是在行业协会的介入引导下,集中迁入园区发展。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此类代表,它由深圳市机械协会统一组织,深圳、东莞地区的电器机械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大规模地迁入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单一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指以单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为主导发展的产业园区。目前,还没有该类型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广东省有关部门的认定,但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形式已经存在。如高明海天酱油城,占地近3000亩,是海天集团将原来分散在佛山各地的生产基地,统一迁入园区,以建设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酱油生产基地。

以上三种产业转移园区的划分没有很严格的标准,但是从这三种我们可以认识到:第一种不是很值得提倡,但在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初期为了聚集人气是有必要的,而第二和第三种产业转移园区值得大力提倡,因为他们有利形成产业链式产业转移和集群式产业转移,而只有这两种产业转移才能奠定产业转移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广东发展产业转移园区的创新举措

(一)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广东省认识到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于2008年5月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其具体目标主要有: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产业转移园)基础上。再规划建设1-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推动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就业结构整体优化,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新增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600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360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显著下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率2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做到3年初见成效,5年大见成效。

(二)重点资助

广东省2008年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专家评审会在经历了一天的激烈角逐后,按照规则,梅州、肇庆、河源分别竞得当年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5亿元。而评审指标主要包括评审专家专门设计的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62个三级指标。据了解,6个一级指标涉及要件(园区)具备条件、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极的潜力、区域发展带动能力、地方政府科学发展思路、环境生态保护措施、申报材料及现场演讲答辩情况。而从评审会最终结果来看,工业园区的基础实力和发展前景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

(三)与行业协会合作

2009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认定的佛山禅城f清新1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面积6768亩。该园区设在清新县禾云镇和龙颈镇内,园区定位是承接佛山乃至珠三角的新型陶瓷建材及配套产业,清远将与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陶瓷协会合作共建“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作为产业转移园首期的开发建设区及配套产业,云龙陶瓷产业示范基地已于3月20日正式挂牌建立。目前园区已投入基础建设资金2.5亿元。清远产业转移园选择与行业协会共同规划建设,是一种创新并值得推广的做法。它对加快产业转移、形成集群效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上一篇: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析蒙古族餐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