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19 06:26:38

寻求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组织的有效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有效度。要想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表面热闹走向科学有序,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分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了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接着,进行练习,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判断。传统教学时,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出示若干个分数,让学生判断。而这位教师试图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他先要求每位学生各写一个分数,并让同桌进行判断,然后用计算器验证,接着全班反馈。同桌相互出题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知识技能目标的有效达成。首先,在近10分钟时间内,学生仅独立判断一个分数,单位时间的练习量显然不足,效率低下。其次,教学反馈过程时效性差,由于每个学生独立判断的分数都不一样,组织反馈时,学生之间缺乏共同的关注点。最后,生成的分数过于复杂,反馈时,师生纠缠于这些复杂分数的急诊,没有突出基本判断方法的训练和落实。所以说不如由老师直接呈现书上的几个分数,会更好地达成此环节的教学目标。

所以说片面追求课堂的“活动化”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也是许多数学课堂“静”不下来的根本原因。在这些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或合作交流、或画或跳,甚是热闹。而唯独缺少“独立思考”与“静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不由又让我想起自己曾上过的一节公开课“一分钟能干什么”。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的长短,我安排了形式丰富的活动,有1分口算、1分写字、1分排球皮。随着我的一声令下,课堂里沸腾起来,学生沉浸在兴奋之中。又随着我的一声令下而突然停止。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适度体验时间的快慢.

回归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快乐与幸福的课堂。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孜孜以求的精神,迅速进入最佳状态。

1. 以设计悬念生趣。好奇心不仅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本能,是产生“自我需要”的主要因素。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课一开始,老师出示“从小爱科学”字样,要求学生从左至右反复默默地数这几个字,只要学生报出几,老师马上就能说出学生数到的是什么字,这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需要”的内驱力,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像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引起“悬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是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和一种迫切需要的情境之中,学生再不觉得学习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使他们自觉地、高高兴兴地探究、发现和创新。长此以往,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也就由此形成,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无穷。

2. 以精心布疑诱趣。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识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质,可创设认识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利用学生的可逆心态设疑。如“甲比乙高,乙就比甲矮,可是一个数加上它的一半再减去它的一半,结果并不是等于原数,这是为什么呢”等等。像这样的“疑”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的,所以,学生只要通过“跳一跳”就会摘到果子。长期这样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还对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大有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变消极被动的等待为积极主动出击,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3. 以引导操作求趣。教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必须由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诱发其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在验证课本中的公式、定理或某种结果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而且对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大有帮助。

上一篇:《匆匆》背后的迷茫 下一篇:巧用千年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