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背后的迷茫

时间:2022-09-27 04:08:03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小学 陈德兵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的确是一篇美文,那诗一般的语言,那对时光匆匆的生动描摹,让人过目难忘。

不过,仔细揣摩之后,我们不免又生出一些疑惑来――

作者为什么像个年迈的人一样感慨时间流逝?

一般情况下,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对过去的时光感到无比留恋,渴望过去能失而复得,渴望美好的日子能重新来过。作者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1922年,当时他才二十四岁,正值人生的青春年华,为什么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这样的感叹呢?

作者这二十多年真如他自己所说的,白白地度过了吗?

1917年,十九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他勤勉好学,认真刻苦,只用了三年便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提前一年从北大毕业。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参加了1919年的“”,在这次具有反帝反封建意义的爱国运动中,他和广大青年学生一起,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同时,他在文坛上也崭露头角,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和同龄人比起来,朱自清先生肯定是成就突出的了。可为什么他还认为自己连“游丝样的痕迹”都没有留下呢?

作者为何不付出行动,加倍珍惜眼下的时间呢?

朱自清先生既然在感叹时光飞逝,一去不返,就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啊,可是为什么他还整天跟着太阳茫茫然旋转呢?要珍惜光阴,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呀,一味地茫然、叹息……这不是在浪费光阴吗?

要解开这些疑惑,不能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积贫积弱,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但是各派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外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名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朱自清先生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礼,一心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改变旧世界。他们以为经过“”的激荡,祖国河山必然焕发新颜。谁知热望在现实面前落空了:各系军阀如傀儡(kuǐ lěi)一般,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之下,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剧。

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朱自清先生感到茫然了:国家的出路,青年人的前途,究竟在何方呢?他想有所作为,却不知道怎么作为,就如文中所写:“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但是,朱自清先生不甘愿这样徘徊,不甘心这样走完一生,他在心底迸发出一句呐喊:“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就是在这样的迷茫而不平的状态下,《匆匆》诞生了。

(《匆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上一篇:近十年我国教师轮岗制度研究述评* 下一篇:寻求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