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福建制造”的新支撑

时间:2022-09-19 05:31:26

高新技术,“福建制造”的新支撑

自2007年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放缓,我国经济也未能独身其外。在全国对外贸易逐渐步入“寒冬”的大背景下,我省的外贸行业却“傲立寒冬”,依旧稳步发展。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1%,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0.62%,按验资口径同比增长52.04%。我省外贸能够如此平稳增长与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是分不开的。

早在“九五”期间,我省政府就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十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以26.5%和23.8%的平均速度增长。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带动我省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上半年我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均高于全部出口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6.4%,高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24.6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3%,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共拉动全省出口增长24.8个百分点,成为上半年外贸出口的支撑。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福建制造”的新亮点。

亮点之一: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高增殖性、高渗透性和高扩散性,它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以传统制鞋行业为例,我省大部分鞋企把高新技术应用到制造成品鞋当中,用高新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高新技术不仅可以促使传统制鞋业产业升级,创造更具附加值的个性化产品,而且可极大程度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省制鞋行业需要一如既往地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加大对制鞋技术、制鞋工艺、制鞋设备的研发,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亮点之二:积极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80年代我省曾接受台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辐射。如今,台湾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期,除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技术仍保持在本岛外,其余部分正向大陆转移。

去年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以下简称FPD,一个鲜为人知的高新技术产品)合作论坛”上透露出一个强烈信息: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正加紧进入福建。

随着台湾的友达光电、中华映管、东元电机和金保利光电等FPD行业巨头纷纷进驻厦门,整个台湾FPD产业集群相关行业配套厂商投资厦门的热情也在逐渐升温,厦门已经成为大陆对接台湾FPD产业、承接FPD产业转移的最活跃地区之一。

友达光电公司总经理谢世枋曾表示,友达公司以前也到深圳、广东等地考察过,最终选择了厦门作为祖国大陆的第二个生产制造基地。从2006年开始动工建厂到2007年1月友达在厦门制造第一块面板,一切都反映出是厦门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和高新区的优惠政策扶持让友达做出了如此果断、快速的决定。

来自台湾东元集团的执行长连昭志也坦言,一开始没有考虑来厦门建厂,企业发展布局多会考虑华东、华南和北方等地区。如今企业落户厦门不仅是因为厦门独特的地理优势,能够与台湾形成一条产业整合链,而且海峡西岸有着对台商、台企优惠的好政策,尤其是等到两岸三通的全面实现,到那时会有更佳的便利。

我省正是抓住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这一契机,通过招商选资的方式,主动承接台湾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从而实现注重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型的项目招商升级。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对台贸易进口快速增长。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8.4亿美元,增长68.5%,其中光电技术产品进口14亿美元,增长93.6%。单项商品中,液晶显示板和集成电路进口分别增长了95.95%和23.75%。

亮点之三:产业链招商

“产业链招商的魅力,在于引进一些关联性大的项目后,配套项目跟随进入,相关企业又给配套企业配套,形成一个‘织网’的过程”,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昆金如是说。

冠捷集团是引进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家电子信启、企业。随着冠捷的迁来,配套企业和下游企业“不离不弃”,立即从台湾飞来,落户融侨开发区。现在,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基地。在冠捷落户后,融侨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发展重点,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要求开展对外招商。目前,已形成以冠捷、捷联为龙头,华冠光电等61家企业组成的显示器产业链,去年实现工业产值371亿元。

而近年来,通过“9・8”投洽会等招商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友达光电、宸鸿科技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也吸附来50多家光电及配套企业,覆盖了光电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了光电显示、光电照明两条产业链。

亮点之四: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多年来,我省把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把发展的眼光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使之成为促进我省外贸平稳发展的重要引擎。

首先是光电产业。厦门作为全国四家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之一,光电产业已初步显现集聚效应,目前一大批有实力的光电企业和前景看好的半导体应用类中小企业纷纷集聚厦门高新区。世界最大照明企业飞利浦照明集团已同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签署了共建“半导体照明实验室”协议,香港、台湾地区等财团、生产厂家也纷纷在厦门市投资“光电”产业。

其次是软件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福州、厦门两个软件园为龙头,以开发应用软件产品为主、中间件和嵌入式软件为辅的骨干企业群体。

截止2008年4月,福州软件园现有入驻企业239家,已成为福建软件企业最重要的集聚地。福建省内国家规划布局的重点软件企业宏智科技、顶点软件、榕基软件、富士通软件等全部汇集在这里。目前已形成国家八六三软件孵化器(福州)、动漫产业、ICC(集成电路设计)等几大基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截止2008年2月,厦门软件园有399家主营软件与动漫游戏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类型企业获准入驻,其中136家正式投入运营,软件设计人才和管理人员超过10000名,2007年实现软件产值32亿元。现已吸引了微软、西基、福富、雅马哈等知名软件企业入驻,未来这里可望建成聚集5万名IT人才创业的软件“硅谷”。

还有就是制药产业。福州江阴工业区的7-ACA、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抗菌素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基地、闽西北红豆杉种植及其加工提取紫杉醇抗肿瘤药生产基地以及厦门抗艾滋病系列原料药、生物药物(包括诊断试剂、疫苗)生产基地产业集聚特征已日渐初显。

亮点之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我省充分认识到科技投入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已逐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促进研发发展。2007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1.28万人;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172.7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9%;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9%。

目前,我省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高度化,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

全球最大的小家电生产企业――灿坤电子,把塑胶、纸箱、电料等产品的普通配件发包给数十家关联企业生产,灿坤自己则是轻装上阵,专营家电产品的研发和核心部件的生产。

据该企业管理人员介绍,灿坤企业在原有生产普通家电产品的基础上每年开发生产的新产品都占产品总数的40%,每年用于新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均占年营业额的7%以上,目前已拥有150多项世界专利和50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全自动咖啡机”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上一篇:妙趣横生的“野银” 下一篇:出口加工区的厦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