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野银”

时间:2022-10-09 05:24:39

“野银”,又称民间银器,它不同于华丽浓艳、显富露贵的宫廷银器,也不同于世代沿袭的少数民族银器,其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意趣丰富,无论收藏还是鉴赏都极富乐趣。以明清时期儿童胸前佩戴的各式银牌、银锁为例,所饰的“喜鹊登梅”、“童子抱莲”、“天官赐福”、“状元及第”、“丹凤朝阳”等数十个场面,就有看不完的景色、读不尽的文章、吟不竭的诗歌、解不透的哲理、数不清的风流,更可贵的是它们象征着吉祥、寄托着思念、饱含着祝福――人间情怀,尽在其中。

“野银”正史

据史书记载,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如今所能见到的早期银器始于战国;有规模并达到一定制造水平的,则始于秦汉;而大量工艺精湛、异彩纷呈的银器出现在唐朝。在唐朝以及唐朝之前的朝代,大部分的银器在质地、性能等方面的优越性被官方统管,统一由官方组织采掘、制造、使用。从末代起,民间逐渐打破这种垄断的局面,在官方屡禁不止、屡摧不垮的情况下开始大量制作银器,日渐形成相当的规模。到了明清及民国期间,民间银器则遍地开花,兴起热潮。

在我国古代,由于冶炼技能尚不成热,银器的形成较之青铜等器皿的出现要晚一些。因为作为原材料的白银多和其他矿体相混合,不便分离提纯,不像采掘独立的金属矿体和沙里淘金那么容易。史料显示,战国以前我国历史上只有黄金制品,尚没有发现白银制品。秦代始皇当例,为统一中国进行了朝政体制改革,其中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史记・平准书》中写道:“乃至秦而珠、玉、龟、贝、锡、银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白此,银器饰品、用品才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出现。

秦代末期至两汉时期,银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形体和纹饰上,受当时青铜器的影响,出现了有青锏器风格的蜡璃纹、龙凤纹、几何线纹等银器,而且制作技巧、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向细工发展。银错金、铜错银、铜包银、铜镀银、金银盘丝等细工银器相继…现,形成了一个独具时代特色的中国早期银器工艺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各民族在长期共存中相互融合,因而这个时期银器的形制纹样也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点。唐朝是银器萌芽新兴时期,银器的工艺技术越加复杂、精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被广泛使用。宋代银器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具有典雅秀美的独特风格,这个阶段的银器形制玲珑奇巧,纹饰洗练精纯。

后人评价宋代银器时称:“宋银,素面者,讲究形制,光泽悦目;纹饰者以花鸟为大宗,并使风格多彩的装饰纹样与变化多姿的造型巧妙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元代银器大多与宋代相近似,但是元代的某些银器开始表现出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银器风格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发展趋于保守,因此银器制作的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大体上说,明代银器仍未脱尽生动古朴,而清代银器却极为工整华丽。明代银器中素面者少见,大多纹饰结构趋向繁密,花纹通常布满器物周身,除细线錾刻外,亦有不少浮雕类装饰,龙凤形象是这个时期银器的重要纹饰。

到了清朝,民间银器有了合法地位,银器制造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这时银器的形制、纹饰、色彩调配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精细是这个时期银器加工的特点。同时,清朝银器的复合工艺也很发达,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趣,更添加了银器的神韵。

“野银”趣闻

民间银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数量、品类不胜枚举,对于如何划分民问银器的种类史上尚无记载。民间银器大藏家、中国洛阳银器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建立先生根据自身多年的收藏研究的经验,在其著作《中国民间银器》中将民间银器分为装饰银器和实用银器两大类,具体包括壶、瓶、镜、盒、碗、盆、筷、勺、刀、炉、锁、表、币、动物、生肖、烟具、文房四宝、帽饰、耳环、戒指、铃铛、胸花、手镯、簪、钗、步摇、压襟等等,琳琅满目。

手工制造是民间银器的传统特色,这样的银器有一个共性,即一件一个造型、一个图案,正如书法家写字“一笔难出两相同”。做一件精密度较高的银器,包括设计、冶炼、提纯、拔丝、压片、造型、切割、雕钝、铸錾、缠丝、镶嵌、锚镀、抛光等数十道工序,需要几十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可以完成。

坊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正是手工制造精密银器的艰辛:先朝有位银匠在皇上的逼迫下,给公主做了一条手绳。这条手绳中灌了一条水银河,手绳上面留了一个观察洞,从洞中可以看到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位神仙在河面上飘来游去,神态悠悠,如钟表里的时针昼夜不停,终年不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位银匠费尽千辛万苦,花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打造出这根精美绝伦的手绳。

民间银器所饰的图案大多别具典故或富有深意,如前文提及儿童胸前佩戴的“天官赐福”的银牌――汉代道教有“三官”信仰,即天官、地官、水官,此三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天官负责赐福人间,为福神,人人欢迎信奉。后人为得福运就把“天官赐福”的图纹制作在银器上,所饰天官往往是朝袍玉带、手执如意、足蹬朝靴,慈善和悦,一派富贵气象,天官背后是童女子持扇屏,身旁为童子手捧花瓶,前面则是童子提灯引路。

“连中三元”也是民间银器常见的图案,其寓意为一举成名、荣华富贵、吉祥喜庆。“连中三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规定: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民间银器图案中有的把“连中三元”用三个元宝放在一起;有的用一支箭穿过三枚古钱;有的直接把“连中三元”四个字雕刻在银器上。诸如此类有关民间银器的故事或传说,深究起来极有意思。

“野银”工艺

在银匠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七灰八红九发青”、“七眼子八窟窿”,这指的是银质成分的含量问题,意思是七成银是灰色的,八成银是红色的且易出现窟窿,九成银看起来略带青色。因为纯银质地太软,难以立身,做成的器皿容易走形,经不起摩擦和碰击,特别是用纯银制成的大小铃铛没有响音,鸟、兽、虫头部的须毛没有颤动弹跳之感,所以制作器皿前一般要在纯银配料中加入铜或者其他金属,使其变成不同成分含量的合金银,接着再把这些合金银切成条或块,压成叶或片,拉成或粗或细的银丝――这个步骤也就是银器制作方法中的备料。

常见的银器制作方法还有刀刻工艺、镶嵌工艺、錾花工艺、花丝工艺、珐琅工艺等。錾花工艺是指银匠按照预先复制在器皿体面上的图纹虚线,手持錾刀,一锤一锤地将图案挫打出来。花丝工艺即当今常说的缠丝、盘丝、掐丝、滚壁等,概而言之就是把各种粗、细、扁、圆的单股或多股的银丝组成图案花纹,焊接装置在器皿体面上的一种制作工艺。珐琅工艺是把块状的银配原料研成粉末、配以各种色彩,加水调成糊状,置入器皿里面预先用银丝、银片做好的深浅不一之框格沟槽内,然后加以烧烤,使之和器皿牢同地结合在一起,经抛光处理,构成极具艺术效果的装饰工艺。

民间银器,或地藏,或传世,经历了千百年的人世变迁,黑锈斑斑、银光闪闪,带着古朴的风韵,以精湛的工艺再现了古人的生活面貌与深刻的内涵寓意,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上一篇:长富呐喊 第20期 下一篇:高新技术,“福建制造”的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