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9-19 04:18:42

浅谈中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摘 要】本文从思维发散的四种方式,谈了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的点滴体会。发散性思维是经过“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果子的思索。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培养

一、第一种发散――结论发散

例如: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直接写出结论。

有学生回答ACD∽CBD,得出:CD2=AD・BD,BC2=BD・AB,AC2=AD・AB(射影定理),又得出AC2+BC2=AB2(勾股定理),最后由等积法得出AB・CD=BC・AC;还可以求出斜边上的高等等。

通过结论发散把相关知识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探求结论的热情。

二、第二种发散――条件发散

1.由定义、法则、公式、性质、定理等引起的条件发散

例如:已知的图像与x轴、y轴相交于A、B,若以AB为边的等腰ABC的底角为30°,试求点C的坐标。

解:A(2,0),B(0,2),OA=, OB=2,

(1)当AB为ABC底边时,C点有两种情况:

①∠BAO=30°

②BC1=2OC1=,BC2=AC2,BC2∥x轴

(2)当AB为腰时,C点有四种情况:

BC4=4

C4(0,6)

③在BAC5中

∠BAC5=120°,∠BAO=30°

AC5=AB=4,OA=2

C5(2,-4)

④BC6∥x轴

BC6=2OA=4

C6(4,2)

C点坐标有六种情况:(,0),(,2),(-2,0),

(0,6),(2,-4),(4,2)

2.由参变量不同的取值引起的条件发散

例如:的两个交点为A、B,比较∠AOB与90°角的大小。

解:当k

①当0

点A、B在第一象限∠AOB

∠AOB

②当k

点A、B分别在二、四象限∠AOB>∠XOY

∠AOB>90°

3.由图形位置变化引起的条件发散

例如:锐角ABC的BC边长为8,面积为24,MN∥BC,以MN斜边在点A的异侧作等腰直角MPN,与ABC的公共部分的面积为y,MN长为x。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解:ABC的BC边上的高为h=6,分两种情况:

①当MNP全部落在ABC内部时

,即

当P在BC上时,此时

②当MNP的一部分在ABC外部时

M"N"P"与ABC公共部分为梯形M"GHN",

作ADBC,垂足为D,交M"N"于E点

M"N"∥BC

y=S梯形M"GHN"=(GH+M"N")

(4.8

4.探求使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的发散。

已知:四边形ABCD,从下列条件中任取两个加以组合,能否得出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①AB∥CD②BC∥AD③AB=CD④BC=AD

答:(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①,②);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③,④);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①,③)(②,④)。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①,④);(②,③)。

这种情况不能判定ABCD为平行四边形,例如等腰梯形,它也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但不是平行四边形。

三、第三种发散――解法发散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我让学生试试不同的证法。

证一:如图,取BC边的中点D,连结AD

易得ABD≌ACD

∠B=∠C

证二:AB=AC,AC=AB(均已证),

∠BAC=∠CAB(公共角)

ABC≌ACB

∠B=∠C

我特别表扬了证二的学生,因为这种证明不添加辅助线,富有创造性。

四、第四种发散――词语发散。

例如解不等式组时编成顺口溜:“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没了”。

因此,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决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而是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使他们具备较高素质,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刘萍.数学开放题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1999.1

[2]马富荣.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途径.中学数学教学,1998.5

[3]周慧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方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65

[4]冯丽虹.浅谈发散思维.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02期;26-27

上一篇:浅谈中医诊疗设备的应用 下一篇:“城中村”:恶性毒瘤与良性肿瘤的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