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错相抵原则对第三人的法律适用

时间:2022-09-19 03:48:04

论过错相抵原则对第三人的法律适用

[摘要]过错相抵原则对第三人的适用从当前各国以及我国立法来看均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其司法实务仍有不少争议。文章就过错相抵原则对第三人的法律适用中第三人过错的认定、是否以当事人存在债之关系为要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个人管见。

[关键词]过错相抵;适用;第三人

[作者简介]洪鸿杰,厦门市思明区法院法官,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138―03

一、何谓过错相抵原则

过错相抵原则是指当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或者损害结果的扩大具有过错时,依法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损害赔偿责任的制度。即在加害人依法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下,如果受害人对于损害事实的发生或扩大也有过错,则可以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这里所谓的相抵,并非指以意思表示所为之抵消而言,乃法院于裁判时,得依其职权减轻赔偿金额或免除之谓[1](p55)。即过错相抵并非如其字面意思表示的那样,将加害人的过错与受害人的过错两相抵消,而是将当事人的过错或其他可归责的事由依照客观化、定型化的标准进行比较,以分配损害、确定责任。《民法通则》第131条确立了过错相抵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过错相抵原则进行了细化,使之更科学并具备操作性。

过错相抵原则的法律特征有:(1)受害人因他人的侵权行为而遭受损害。如果不存在他人的侵权行为而仅仅是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而遭受损害,那么不属于过错相抵。(2)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也具有过错。换言之,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是由于加害人的过错与受害人的过错相互结合而共同造成的,或者受害人在遭受损害后因其过错导致该损害被进一步扩大。例如,某甲因在公路上晒稻谷而将一根木棍挡在公路上防止汽车压坏稻谷,某乙在驾驶摩托车时因速度过快,撞上木棍以致车损人伤,显然,甲用木棍挡住公路是具有过错的,而乙因超速行驶以致没有发现公路上的障碍物也具有过错,乙的损害是甲乙两人的过错相互结合情形下造成的。(3)过错相抵的法律效果是减轻或者免除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是从赔偿范围意义上考虑的一种制度。

二、第三人适用过错相抵原则的法理基础

过错相抵在法理上的意义,即任何人不能把他的行为造成的损害转嫁给他人,过错相抵意味着虽然你受害,别人加害,但是你自己的过错造成损害发生或扩大,那么对损害发生也有原因力,两个原因结合起来可能造成你腿断了,但是你自己横穿马路才导致他撞了你,你自己也有一部分原因,要减轻他赔偿的责任。所以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把自己的原因力算在别人身上,这是过错相抵的法理意义。过错相抵原则适用于受害人与有过错情形,因为在一般情形下,受害人当然无须对第三人之过错负责,无从发生因第三人过错而适用过错相抵的问题。但当受害人与第三人间有特殊关系如、雇佣时,是否发生过错相抵则有讨论之必要。德国法在此问题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德国民法典第278条规定:“债务人对其法定人和为其履行债务而使用的人的过错,应负与自己过错同一范围的责任。”同时其第846条还规定:“在第844条及845条之情形,第三人所受损害之发生,被害人亦与有过咎者,关于第三人之请求权,适用第254条之规定。”瑞士及日本两国法律虽乏明文规定,但判例学说均采肯定见解[2](p365)。英美法原则上亦采同样见解[2](p365)。在这些特殊情形中,由于受害人与第三人有特定的关系存在,权衡各当事人的利益状态,第三人的过错视同为受害人的过错,受害人就第三人的与有过错代负责任,那么,第三人的过错也可与加害人的过错相抵。王泽鉴先生曾精辟论述:“受害人将自己法益,委托他人照顾,则对该人之过错,应与自己之过错同视;再者,受害人利用他人而扩大其活动其责任范围亦应随之扩大。其使用人之过错倘不予斟酌,则加害人于事实上不能向该使用人求偿时,势必承担其过错,其不合情理,甚为显然。”[3](p75)郑玉波先生也认为:将第三人之过错转归为受害人过错,而在受害人与加害人之间适用过错相抵原则。尚包括与受害人在身份或生活关系上得被视为一体之关系者的过错[4](p208)。

三、过错相抵原则对第三人的法律适用

(一)第三人适用过错相抵原则的要件

1.第三人与侵权行为中的受害人有特定的关系。如第三人与受害人有雇佣、等法律关系,又或者具有身份或生活得视为一体的关系,如死者与继承人之关系。

2.第三人有过错。只有当第三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或者损害结果的扩大具有过错时,才能够适用过错相抵制度;否则,即使第三人的行为属于导致损害发生或者损害结果扩大的共同原因,也不能适用过错相抵制度。

3.第三人的过错行为必须是损害发生或者损害结果扩大的原因。此要件强调第三人的过错行为必须与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一损害”表明了过错与损害之间的关系,如果加害人的侵权后果与第三人的过错后果不是同一损害,则不会发生过错相抵问题。

4.行为须不当。此要件强调第三人的行为是不当行为,无须要求第三人的行为具备违法性,第三人的行为存在不当时就可以过错相抵。但如第三人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及自助等正当行为时,则不构成过错相抵。

另外,民事责任要具有法律上的可抵性。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多种形式。但过错相抵所减轻的责任应是损害赔偿责任,其他形式不能相抵,并且加害方的损害赔偿责任不得为惩罚性赔偿。如在名誉侵权中,对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部分不能相抵,对赔偿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则可适用过错相抵[5](p193)。

(二)第三人适用过错相抵时过错的认定

在侵权行为中,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才需承担责任。在过错相抵原则对第三人的适用中,是视同受害人一样,采取受害人的过错标准,抑或独立于受害人,或者采取加害人标准,这一问题的回答对当事人责任的区分和认定关系巨大。如果采受害人的标准,则显然有利于受害人获得更大赔偿。因为一般认为,只有受害人过错行为必然地、直接充分地而且是可预见地造成其损害,从而构成其损害的实质性原因时,方承认因果关系的存在。如果采加害人标准,加害人负无过错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时,显然增加了受害人获得赔偿的难度。在第三人适用过错相抵原则时,第三人过错采用哪个标准,笔者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形加以区分对待。第三人过错,在狭义上是损害发

生的唯一原因,广义上则是第三人与加害人共同引起损害的发生。同时,有过错的第三人如果属于加害人一方,则为共同侵权,以认定加害人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有过错的第三人属于受害人一方,则构成混合过错或者受害人过错,采取受害人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的标准;如果第三人过错行为与其损害的关系较为松散,或仅仅是作为损害的一个条件,则不承认第三人过错行为与其损害后果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至于加害人负无过错责任的场合,通说认为同样可以适用过失相抵原则,只是限制更为严格,即只有受害人或第三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时才适用之。这时,第三人的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采用受害人标准为宜。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但侵权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适用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义务人的赔偿责任。”该解释规定在适用无过错责任确定赔偿义务人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应适用过失相抵,第三人同之。

(三)第三人适用过错相抵原则的范围

有人认为,过错相抵原则对第三人的适用仅在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债之关系时方可适用之。“在损害发生之情形,过失相抵原则上不能适用,盖于损害发生时,当事人间尚无债之关系。”[3](p70)这即是所谓“债之纽带”。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持此观点,认为被害人与加害人有债之关系时,被害人对其法定人及使用人之与有过失皆应负责。反之,被害人与加害人无债之关系时,被害人对其使用人之与有过失虽仍应负责,但受害之未成年人无须承担法定人之过失。举一例说明:某孩童因其父亲(法定人)监督不周致遭受车祸,其对司机之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因其父亲之过失而受影响。唯若父亲事后未为适当医治时,则该受害之孩童应承担其父亲怠于履行减少损害义务之过失。

笔者认为,被害人对自己法益之发生损害,应自为注意,当其将此项注意义务委托于他人时,则对该人之过失应与自己之过失同视,而负其责任。完全承认一般受害人的法定人及使用人之与有过失和完全不承认未成年人承担其法定人之过失对于加害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过错相抵制度之本旨是如何公平分担损害,完全承认一般受害人的法定人及使用人之过失,有失之过重之嫌;而完全不承认未成年人承担其法定人过失,有失之过轻之嫌,会纵容未成年人法定人对其监护义务的疏忽,客观上会增加损害事故的发生,其结果可能对未成年人更为不利。

因此,第三人适用过错相抵原则,不以加害人与受害人间存在债之关系为要件,可适用于有债之关系和无债之关系。

1.被害人与加害人间有债之关系。债务人就其法定人或使用人履行债务过失,应予以负责,此系债务人所负担保责任,于过失相抵之情形,应予适用。例如承租人应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保管租赁物,租赁物有生产力者,并应保持其生产力。承租人违反此项义务,致租赁物灭失者,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若此项损害之发生,出租人之使用人与有过失时,则出租人应对其过失负责。

2.加害人与被害人间无债之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在债之关系外,被害人对其法定人或使用人之过失得不予负责。笔者认为,使用人与法定人之法律地位不同,宜分别情形处理之。

(1)使用人之与有过失。在债之关系外,被害人之使用人对损害之发生与有过失,系以侵权行为最为典型。如某商人嘱其伙计将某批名贵玻璃送某地,途中为计程车所撞及,玻璃尽碎,而该伙计对于损害之发生或扩大与有过失。在此情形,被害人对其使用人之行为应予以负责。系被害人自己对其法益之维护,未善尽注意之故,即被害人违反自我注意义务。今被害人将法益委托他人照顾处理,则对该人之过失应予自己过失同视。再者,被害人利用他人而扩大其活动,其责任范围亦应随之扩大,其使用人之过失倘不予斟酌,则加害人于事实上不能向该使用人求偿时,势必承担其过失,其不合情理甚为显然。

(2)法定人之与有过失。被害人对其法定人于侵权行为发生之过失应否负责?我国台湾学者有采肯定说,认为:法定人与有过失,应许赔偿义务人得为过失相抵之主张,良以此时监督人疏忽,实难辞其咎。吾人之许赔偿义务人主张过失相抵,盖亦寓有责令监督人妥善保护被害人之意在焉。采否定说认为:自理论以言,仅限于法律行为,故须在已成立之债范围内,关于债务之履行,法定人之行为始得视为被害人之行为,在侵权行为情形,人之行为,原已不具之意义。再进一步言之,法定制度系为保护未成年人而设,而未成年人应优先保护,为民法之基本原则,使未成年人径就不具性质之行为负责,与法律保护未成年人之意旨似有违背[6]。笔者赞成后者,未成年人对其法定人之与有过失不必负责,实为现代法律之一般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仁玉.比较侵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郑玉波.民间问题展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利明.论共同过错[A].民商法研究:第2辑[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蓝承烈.连带侵权责任及其内部求偿权[J].法学与实践,1991,(1).

上一篇:从哭嫁民俗看秦巴山区女性的传统婚姻心理 下一篇: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