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19 03:05:45

海南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摘要:农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一直占有较大比重,加强对海南省财政支农的研究,对了解海南省农业财政支出的使用效应,指导农业财政支出的实践以及合理高效运用财政支农资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对几种支农方式从农业增加值方向来对其效应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农方式;农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财政支农支出是政府财政运用财政支出手段,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投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投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部门和最大产业,产值一直遥遥领先。建省后,海南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仍处第二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加强对海南省财政支农的研究,对了解海南省农业财政支出的使用效应,指导农业财政支出的实践以及合理高效运用财政支农资金,为把海南建设成为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南省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现状分析

(一)海南财政支农总量的变化

农业财政支出是农业资金投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农业财政支出总量是对财政支持农业活动的总量规划,财政对农业进行投入的规模不但能够反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而且能够反映出财政资金为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程度。衡量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有两种方法:一是财政支农的绝对规模。二是财政支农的相对规模。其中财政支农的绝对规模用当年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的绝对额表示,财政支农的相对规模用财政支农的绝对额与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农业法》中的有关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表1列示了海南1988-2008以来财政支农的绝对规模及相对规模,同时,列出农业GDP对总GDP的贡献,与财政总支出中对农业的支持程度相比: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财政支出的增长,海南农业财政支出总量是不断上升的。1988-2008年,21年间共完成农业财政支出总额为1713863万元(年均81613万元),2008年为554118万元,比1988年的7679万元,增长69.47倍,2005年以前各年,绝对额都是逐年递增的,唯独2006年较2005年有所下降。2006年之后的几年又开始大幅增长。

(二)海南农业GDP占比与支农支出占比情况

从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1989年是最高点,达10.3%,之后从1990-1996年比较平稳,除1993年是8.1%外,其他几年都在9%以上,1997年-2006年是波动状态,在7%左右波动,十几年来总体上是下降趋势,2007年有所上升,2008年开始达到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0%左右)。

(三)海南1988-2008年支农支出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对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988年到2008年这21年间,政府财政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的有11年,低于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的有10年,有2年还出现了负增长,这种情况一年是发生在1997年,当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与上相比锐减;另一次则出现在2006年,2007与2008年这两年政府财政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远大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可见这几年海南省政府对加快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海南农业对海南经济的重要程度。因此,研究海南省财政支农与农业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提高海南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函数的介绍

中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持的内容相当广泛,财政支农的形式多种多样,资金使用遍布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资金支持的项目类型和环节繁多。在形式众多的支农资金中,仅国家投放的支农专项资金就有几十项,本文根据海南财政总决算报表的科目,根据1988-2009年海南省财政资金支援农业的数据,试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及水利和气象支出这几种支农方式的投入对农业产出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为简单明了地分析几种海南财政支农方式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现采用计量法建立模型,针对财政支农方式投入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在估计公共投资和产出的关系时,用得较多的是传统的生产函数。本文也引入总的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构架。在这一研究思路下,财政农业支出水平被当作一项投入用于生产过程。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其中应用最广的当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此,本文就1988-2009年财政支农方式(X)对农业的投入与支农方式评价指标(Y)之间的关系的函数关系式是:

Y=AX1aX2bX3cX4d ①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为减少异方差的影响,使变量趋势线性化,将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进而将其线性化:

LnY=LnA+aLnX1+bLnX2+cLnX3+dLnX4②

Y为农业增加值,Xi为各财政支农方式的投入额,LnA是常数项,a、b、c、d为各种财政支农方式的贡献率。

(二)变量选择

虽然财政支农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但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促进农业产出的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农业GDP(Y),即本文将重点考察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对农业GDP的效应;对于自变量的选择,虽然海南财政支农方式多种多样,但根据海南财政总决算报表的科目,根据能够获得的连续性数据,以下面几种支农方式的投入作为因变量: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X1)、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X2)、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X3)及水利和气象支出(X4)。

(三)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

首先,对选取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检验可以看出变量X2与X4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线性,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剔除了X2变量,得出最佳方程:

LnY=2.832005+0.160601LnX1+0.065324LnX3+0.970077LnX4

为了检验此方程是否存在异方差,对此方程进行Goldfeld-Quandt检验,通过检验,可以看出,F=3.26257

最优方程为:LnY=2.832005+0.160601LnX1+0.065324LnX3+0.970077LnX4

R2=0.939815,DW=1.867156,F=3.26257

R2=0.939815,表明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度达到0.939815,拟合优度很好。方程通过了T检验,说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及水利和气象支出这几项财政支农方式对Y存在显著性的影响。DW=1.867156,这几项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然后,通过EG两步法检验上述方程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第一步:协整回归,得出方程LnY=2.832005+0.160601LnX1+0.065324LnX3+0.970077LnX4+res1,因为滞后一期无法通过T检验,所以对整个方程不需滞后一期。对方程中间的残差值res1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R2=0.470446,D-W=1.845766,误差通过协整检验,这三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第二步,为了研究两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需要进行误差修正,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经过多次尝试,得出误差修正模型为:

D(Lny)=0.092396+0.014382d(LnX1)+0.017764d(LnX3)+0.202916d(LnX4)-0.282695res1(-1)

R2=0.319811,DW=1.599252

方程通过了T检验,表明支农支出各项目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变动有着正向影响。在方程(2)中,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这说明农民增长受财政支农投入影响的短期波动规律。误差修正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为0.282695,调整力度很小。方程表明,各项系数均为正,说明研究的这几项财政支农方式对农业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农林气象支出的促进作用较大, 农业科技支出对农业增长的作用次之,农业基本建设的作用在这几项居第三位。同时,lnX2项的系数没能通过 t 检验,说明它对于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从前面财政支农与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财政支农对海南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回归分析表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农技推广补助和农林气象支出是农业经济增长有利的因素。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每增加1%,海南农业GDP就会比上年增加0.014382%,农村农技推广补助每增加1%,海南农业GDP就会比上年增加0.017764%,水利和气象支出每增加1%,海南农业GDP就会比上年增加0.202916%。

2、财政支农不同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差异较大。从实证检验看,财政支农支出项目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及水利和气象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明显,其中农林气象支出的弹性系数为0.202916,农业科技支出对农业增长的作用次之,弹性系数为0.017764,农业基本建设的作用在这几项居第三位,弹性系数为0.014382。

3、海南财政支农方式这几年受政策的影响变化较大(这从海南财政支出决算报表的科目的不断变化可以看出。由于研究时间的连续性,本文中没有取那些支农方式)。变化一方面是取消正效应不大的支农方式,减少资金浪费,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农民对其他支农政策的稳定性的担心,从而会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农民私人增加投资的带动效应。

(二)建议

从对所选定的这几种支农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农技推广补助和农村救济费是农业经济增长有利的因素。海南不论怎么国际旅游岛,海南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业这一块始终不能放弃。增加农业财政支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已成为不争的共识。

鉴于上述分析和结论,为进一步发展海南农业经济,并结合国家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从财政支农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通过扩大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及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长效化、稳定化和持久化。

2、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由于财政支农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差异较大,因此,建议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明显的项目支出,同时,还要配合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促进海南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等。次外,对于支农资金按规划来安排,防止重复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李龙梅. 海南省财政支农方式效应研究[D].海南大学,2008.

*本文属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项目编号:Hj2009-45)。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国际移民对全球福利影响剖析 下一篇:非均衡发展是现阶段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