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多层螺旋CT分析

时间:2022-09-19 02:50:05

大肠癌的多层螺旋CT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42例大肠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结肠镜(VC)、多平面重建 (MPR)、表面遮盖显示(SD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电子结肠镜(EC)和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CT仿真结肠镜结合MPR、SSD 和Raysum技术能对大肠癌病变准确定位,并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但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各有不同。结论 多层螺旋 CT是一种无创的、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大肠癌;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

Multi-slice helical CT 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ZHAO Zhi-qing, LUO Di-lin, WANG Jian-hua, 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Shenzhen Shaj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5181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helical CT(MSCT) and the post processing techniques in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underwent MSCT scanning. Multi-mode image reconstructions including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 Raysum and CT virtual colonoscopy (CTVC) were performed in the images post processing work station. The imag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electroniccolonoscopy(EC) and pathology. Results CTVC,MPR,SSD and Raysum could clearly show the location of masses, and help to observe the shape and character of masses. But there were different value among these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in showing the external contour of colo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ircumference of colon, and detail data of lesions such as shape, extent and infiltrating etc. Conclusion MSCT is a non-invasive, feasible, safety and accuracy method in detecting colorectal cancer, and playing an very helpful rol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Multi-slice helical CT;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肝癌,居第4位[1,2]。传统的检查方法如钡灌肠和结肠内镜对肠腔病变的观察有一定的优势,但对病变的浸润程度、血供特点及肠周情况了解受限,所以寻找一种患者愿意接受,病变发现率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直是医务工作者的追求[1-3]。近年来,随着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三维成像及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noscopy, CTVC)等后处理技术的成熟,以其高速度、更加薄层、更大范围的容积扫描,为后处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大肠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2,3]。本文经总结本院42例大肠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并与电子结肠镜、手术病理进行对照,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4-2008年临床资料、影像资料齐全的大肠癌患者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1~83岁,平均 61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腹部包块等。全部病例均做常规结肠镜检后行MSCT检查,但其中有2例因肠梗阻或不能耐受痛苦而未能完成检查,所有病例均在完成CT检查后1~2周内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腺癌。

1.2 患者的准备 检查前2 d少渣饮食,前1 d流质、半流质饮食,检查前晚8点口服20%甘露醇500 ml,配加5%葡萄糖溶液1000 ml。次日早上禁食、水,扫描前2 h做1~2次灌肠,10 min肌内注射10 mg山莨菪碱,以降低大肠张力、减少肠腔蠕动、痉挛和患者不适。患者右侧卧位于检查床上,经直肠导管灌注空气,然后仰卧继续注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注气共约1 200~1 500 ml,使大肠充分扩张,通过定位像观察肠内气体的分布及肠管扩张程度,如不满意再适当追加气体,直至满意为止。

1.3 扫描技术 采用Toshiba Aquilion4(TSX-101A)MSCT扫描机,扫描电压120 kV,电流200 mA,矩阵512×512,FOV30~40 cm,螺距 2.0,准直器宽度2 mm,重建层厚1. 25 mm,重建间隔 1.0 mm,重建函数FC10,扫描范围从膈肌到会阴以下,包括全部结肠、直肠,嘱患者一次屏气完成仰卧位扫描,以减少伪影。所有患者先常规平扫,然后行增强,对比剂用碘普罗胺注射液,I浓度为300 g/L,总量按1.5~2.0 ml/Kg,采用美国MEDRAD VISTRON CT高压注射器,速率3.5 ml/s,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约60 s开始扫描,以观察病灶的强化及血供情况。

1.4 图像后处理 将容积扫描后的原始图像数据传至Images Post-Processing Work-Station SGI 02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先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和透明法(raysum)图像后处理,并分别观察肠腔内外情况及肿瘤的血供,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最后利用仿真内窥镜软件作仿真结肠镜CTVC观察,运用Fly Through软件,调整域值-600~800 Hu,采用Auto Navigator自动导航,从回盲部或直肠开始沿肠管进行全结肠观察。当发现病变时,对病变进行多角度、多方向观察肿瘤的大体形态、表面情况、基底与肠壁的关系、肠腔内结构和病变特征,通过调整图像透明度并加伪彩色使病变显示更加逼真,类似于肠镜检查的效果,同时结合MPR、SSD及raysum图像对病变定位、综合观察并测量其长度。

2 结果

2.1 大肠癌的CT表现 本组42例中,病变位于盲升结肠8例,横结肠4例,降结肠10例,乙状结肠及直肠20例。CT表现为:①42例均有局部肠壁不规则增厚,平均为1.4 cm,最厚达2.1 cm,正常肠壁厚度为0.23 cm(0.2~0.3 cm),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分界较清,增强扫描增厚的肠壁明显强化;②腔内肿块31例,肠腔狭窄和形态不规则27例,癌肿形成的肠腔内肿块多为偏心性生长,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表面凹凸不平,可见溃疡面,肿块内见低密度坏死区8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周围肠壁正常;③29例有浆膜面受侵,表现为浆膜面模糊不清,肠系膜内见索条状、点状或块状密度增高影,肠周脂肪间隙模糊、甚至消失;④淋巴结转移,结肠的淋巴系统主要与结肠的动脉伴行,当淋巴结发生转移时,其直径增大,密度增加,增强后强化明显,较大淋巴结中心可见有坏死等;⑤其他CT表现,肝脏转移7例,右侧腰大肌受侵2例,子宫、膀胱受侵3例,肠梗阻6例,肠套叠4例,腹水5例。

2.2 多层螺旋CT各种重建图像结果 MPR重建可显示病灶范围、肠腔变窄、肠壁增厚、浆膜外脂肪层的情况,并可提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信息。SSD可直观的显示结肠轮廓、外形、对病变部位、肠段狭窄等情况(图1),本组病变肠腔向心性狭窄16例,偏心性狭窄14例。Raysum图像透明化处理后可达到与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类似的效果(图2),有助于显示病灶凸入腔内情况及与肠壁的关系,结合MPR可任意切换角度及平面观察肠腔内外及肠壁情况。CTVE可重复性在整个肠腔内漫游(图3),能立体的显示瘤体形态、大小、表面情况、基底部与肠壁的关系,与肠镜检查有类似的形态特征(图4),表现为突向肠腔内的软组织肿块,肠腔狭窄,表面凹凸不平及溃疡形成等。本组MSCT及后处理图像发现的大肠癌大体形态分为溃疡型(n=8),浸润型(n=6),肿块型(n=18和混合型(n=10),与电子结肠镜、手术结果基本一致。

2.3 各种CT后处理图像与手术病理及电子内窥镜检查结果比较 本组42例大肠癌患者MSCT图像结合4种后处理技术与手术病理、电子肠镜对比,其对结肠癌肠周侵犯程度以及癌肿长度、病理分型的判断结果见表1。

从表中看出:①环肠周程度符合率依次为:MPR(95.2%),CTVC(80.9%),Raysum(71.4%),SSD(61.9%);②肿块长度符合率依次为: Raysum(100%),SSD(90.5%),MPR(76.2%),

CTVC(66.7%),EC(57.1%);③病理分型符合率依次为:EC(100%),CTVC(90.5%),

MPR(80.9%),SSD(61.9%),Raysum(61.9%)。

3 讨论

3.1 大肠癌的CT诊断价值 结肠癌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有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电子结肠癌和CT等,电子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其对病变的显示直观、敏感度高,并可进行活检及镜下治疗等操作,但受检者有一定的痛苦,但不能显示病变周围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且病变引起肠腔狭窄或痉挛时,镜身难以通过,5%~10%的患者因此而失败[4]。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结肠癌的检查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优越性,尤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如MPR、VE的应用可使肿瘤部位的显示率达 100%,能进入肠镜不能进入的狭窄段来观察病变,且无不适的痛苦[5,6]。因此, CT对结肠癌的术前诊断、术前分期有明显的优势,也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3.2 多层螺旋MPR、SSD、Raysum及CTVC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价值的比较MPR技术操作简便,能够以结、直肠病变为中心,任意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曲面重建,以二维图像清楚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同时有利于提高对淋巴结检出[7]。但由于结肠走行多弯曲,MPR不利于对癌肿长度的判断。SSD 技术相当于钡灌肠的充盈像,制作结肠内气体与肠壁界面的三维图像,而Raysum技术相当于钡灌肠的黏膜像,三维透明形式显示肠管。两种方法能较好地显示结肠轮廓、外形、狭窄程度及病变凸入肠腔内的情况,可准确测量病变段的长度。CTVC对肠腔内情况显示清晰,可以观察病灶的大体形态、表面情况、黏膜的改变和病变的范围,易于发现MPR、SSD及Raysum 技术不易发现或未显示出的小病变。即使肠腔出现明显的狭窄,导航点也可越过狭窄段从近端或远端观察肿块的各种特征,有利于对癌肿的大体分型。但仿真内镜不能进行活检,缺乏组织特异性,对黏膜的充血、水肿、浅表隆起及凹陷病变等,不如结肠镜敏感。因此,尚不能完全代替肠镜,可作为肠镜检查的有效补充[5-8]。

3.3 多层螺旋CT 仿真内窥镜及三维重建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多层螺旋CT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查方法,操作过程相对简单、安全,没有肠镜检查的痛苦,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及不能承受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轴位图像与CTVE、 MPR、 SSD 及 Raysum 图像相结合,有利于同时全面观察肠腔内、肠壁及肠外毗邻结构;对大肠癌的定位准确、直观,同时还可观察肠周脂肪层和邻近脏器受累情况[6-9]。仿真内镜成像可以重建出肠腔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电子结肠镜所见,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结合三维成像对大肠癌的要检出和诊断与结肠镜比较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但其局限性是对病变黏膜色泽变化不敏感,无法了解病灶质地,影响对病变范围、性质的判断,对表浅的隆起或凹陷性病变敏感性差,不能取组织活检、治疗,无法评估肠道的运动功能等[9-10]。

由此可见,多层螺旋CT检查提供了一种无创、相对舒适、安全的而很有发展潜能的检查方法,结合CTVE、 MPR、 SSD 及 Raysum 图像对大肠癌病变的定位、定性较准确,其中CTVC与结肠镜检查优势互补,可全面评价肠腔内外情况,已成为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刚, 阮天宇, 黄小莉, 等. 大肠癌16层CT仿真内镜与电子肠镜对照研究.放射学实践,2007, 12(2):166-170.

[2] Rajapaksa RC, Macar IM, BINIE J.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extracolonic finding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T colonography.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4, 38 (9): 767-771.

[3] 石桥, 王维, 刘晟, 等. 螺旋CT扫描对中晚期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 中国医师杂志,2005,12(4):479-481.

[4] Macari M, Bini EJ, Xue X, et al. Colorectal neoplasms: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twin section low dose multi-detector row CT colonogrphy and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for detection. Radiology, 2002, 224(2):383-392.

[5] 刘玉金; 陈克敏; 刘林祥, 等. 低张水灌肠多层螺旋CT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54-58.

[6] Morrin MM, Farrell RJ, Kruskal JB, et al. Utility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contrast material at CT colonography. Radiology,2000 ,217(3):765-771.

[7] 杜秀琴, 温平贵, 王峰, 等. 16 层螺旋CT 结肠三维成像与仿真内窥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3): 238-241.

[8] 李良才,唐秉航,何亚奇,等.多层螺旋 CT在诊断结肠病变中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3,18(1):42-45.

[9] Rottgen R, Fischbach F, Plotki NM, et al. Colon dissection: a new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ool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Acta Radiol, 2005, 46(3): 222-226.

[10] 王晋祖, 郝楠馨, 李峰, 等. 多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诊断直、结肠病变.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7): 249-253.

上一篇:对街头采血车采血过程的感染控制的探讨 下一篇:探索牙体雕刻技能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