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朗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时间:2022-09-19 01:38:47

论初中语文朗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摘 要: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朗读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活动;有效

朗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既是我们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又是帮助理解、增强记忆的有效途径。南宋大儒朱熹十分推崇朗读法,他把它作为做学问的不二法门写进了《朱子读书法》中,并且对朗读的态势做了严格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可见朗读在传统教学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朗读活动教学的现状如何?朗读教学滞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朗读活动?朗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显得十分迫切。

但是,朗读活动长期被挤压在语文课的一个角落,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学生的朗读活动存在的问题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即“平、急、淡”。

所谓“平”,主要是指语调方面,学生读书,就是逐字逐句地读,每个字、每个词的音调相同,没有抑扬顿挫,缺少音韵美;所谓“急”,主要就速度而言,是指学生朗读太过急促,对于一个长句,学生往往一口气将其读完,在如何换气、如何停顿、如何把握节奏等方面缺乏相关指导;所谓“淡”,主要指朗读时缺乏激情,讲究字词的准确而忘了情感的表现,关注了朗读时间而忘了字词句之间的停顿、音调的起伏,这样的朗读当然无法包含其中的情感,课堂上也就缺乏了各种闪光点的迸发。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中学生不愿意开口朗读。中学生正处于“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比较敏感,认为在同学面前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其次,教师对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认为过多地朗读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讲练和提问,而忽略了朗读。

再次,朗读指导的方法不正确。朗读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齐读为主。即使让学生单独朗读,也只是叫几个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比较抽象,没有给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朗读指导。

最后,家长等也是影响朗读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许多家长认为,朗读就是读书,而每个人都会读,所以不需要再练习。这一认识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朗读活动的有效开展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要求,让朗读有步骤地进行

根据学生语感的不同能力层次和语感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朗读活动可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做到节奏、停顿正确,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第二步,流利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做到声音响亮,读句熟练流畅,速度节奏适中;第三步,理解朗读的训练,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读思结合,通过朗读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第四步,有表情朗读的训练,这是朗读最高能力层次的训练,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达到深刻体会和理解,切实根据文章的感情把握好重音、语气、语速、节奏等因素,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进而感染听众。

在明确了四个步骤的基础上要向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流畅。所谓准确流畅,就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普通话要求,流利自然。为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查字典扫除生字障碍,然后浏览文章整体把握内容,这样,读起来就准确流畅了。第二个要求是读出语气、语速、语调和重音。第三个要求是读出情感。朗读的基调,是由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决定的。而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文本的感彩和作者的写作动机。一般的朗读规律是:高兴的感情要语速稍快音调高昂,悲伤的则缓慢低沉。其实,读得多了,学生们就会明白,只有感情上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才有声音上的姹紫嫣红。第四个要求是读出层次。任何一篇文章,中心的突出、感情的表达、人物的刻画、道理的阐述都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也有制造悬念、抑扬相生的。所以,在朗读时我们要读出层次感,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情感。

二、设计活动,让朗读有效地开展

明确了步骤和要求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活动:

1.范读课文,渲染气氛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练习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范读仍是不可替代的,其原因主要有:语文学科有较强的情感性,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影响力比录音或多媒体朗读更为强烈;教师范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范读是一种鲜活亮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资源。

范读的类型大致有:

(1)感知性范读。这种范读,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产生求知欲。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某处园林或某几处园林的不同特色,而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色――“完美如画”。学生稍作思索,不难知晓课文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2)情感性范读。表情朗读,一般是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当学生体会不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充

满感情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缩短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3)总结性范读。课文分析讲解行将结束,学生已经谙熟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一遍,再次把学生带回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创设情境,丰富情感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感受作品的情感。

(1)想象情境。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阅读时,学生一旦进入了作品描绘的情境,便会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时便能化难为易,阅读起来必然兴趣盎然。

(2)音乐情境。如指导朗读《乡愁》时,边读课文内容,边播放小提琴曲《思乡曲》,使学生提前酝酿情感,让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致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

(3)表演情境。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是人的生命以及个性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

3.参与实践,激趣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到朗读的一些方法,才能学习到真正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也要把握生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朗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进行朗读训练,在语文实践中积累朗读的方法。

如课本剧表演。语文课本剧新颖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审美的情趣,寓教于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让我们抛弃浮华,参透文本,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或默念,在那声情并茂、和谐婉转的韵律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倾吐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12.

2.陈冬静.论教师有效教学思维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9(08).

3.银喜实.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2009(增刊).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

上一篇:法国浪漫之旅(一) 下一篇:关于高中生物复习的一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