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路径和策略

时间:2022-09-18 10:35:02

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路径和策略

[摘 要]本文结合吉林省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实践和长春大学光华学院的实际做法,提出了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三创一加”的培养路径,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保障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独立学院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而解决生源特点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矛盾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 生源特点 本科教学 提高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60―03

[作者简介]郭全,康启鹏,王和强,张增林,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吉林长春130031)

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是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较差别较大,具有“三强、三弱”的特点:即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办事能力和协调能力,但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自我约束能力、学习习惯养成较弱。对此,简单沿用普通高校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无法达到本科教学质量规格要求。如何针对生源特点进行改革就成为当前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围绕打造专业特色、围绕学院的持续发展,立足民办教育,立足市场人才需求,立足学生基础的总体思想,我们创建了两年基础平台课+1年特色专业课+1年学生个性发展课“2+1+1”的人才培养模式。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夯实基础,打造特色,铸造精品,占领市场。具体地说,两年基础教育平台课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基础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学会做人和提供个性发展空间打造夯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和追求真善美的教育。一年打造光华专业特色是指,要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学生的文化基础,着眼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设置专业课,特别要强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授课方式上,要以案例教学为主,以课题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一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指,立足社会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发展其个性特长。要按照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选修课、系列模块课、系列就业指导课、个性发展课、信息讲座课、活动实践课等,从而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

二、创新课程体系

1 理论课程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并在课程布局上达到了“三个合理”,即课程设置布局合理、教学时数布局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合理。具体地说,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的实施环节,聘请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这两门课的主讲教师,聘请本院负责管理学生的干部和辅导员进行辅助授课和助课,并采用读书、授课、研讨和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做到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与讲座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授课与经常性的学生思想工作相结合,真正使思想政治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内容人心入脑,使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规范及学习积极性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在基础平台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内容和时间上要求做到“必须、够用为度”。根据各专业情况,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内容该多则多,该少则少;时间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对吃力生该补课的就补课,对尖子生考研内容该强化的就强化,总体上基础一定要打牢,不笼统地说宽口径,做到该宽则宽,该专则专。第三,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调整和选择专业方向,在教学内容整合上,实行大平台、小模块,把方向主干课程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把学历教育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相融合,做到“管用、够用、会用”。“管用”,即教学内容要管用,不管用的不教;“够用”,即保证教学内容达到培养目标;“会用”,就是保证教学内容为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开启智慧。

2 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我们提出并构建了“四个层次、五个模块、两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例如:在实习实训模块上,加强模拟实习,搞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竞赛活动模块上,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职业化教育模块上,搞好职业化教育,做好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工作。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力求达到培养学生的两种应用能力:一是实践能力,即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习,特别是校内实习基地的模拟实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二是就业能力,即通过搞好职业化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创新管理方法

1 抓考研教育。抓考研教育能够带动整个学院形成良好的学风,端正学习动机,使真正具备考研能力、具备考研愿望的学生加入到考研队伍中。在考研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要求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力求做到考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使学生易学、易懂、易记;第二,要研究历年真题,找出试题规律,并结合当年的考研形势和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准确实用的辅导和帮助;第三,要做到“三好”和“三要”。“三好”即好的指导老师、好的教材和好的学习方法;“三要”就是要重视备考,要了解考试的要求和试题的特点,要有科学实用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对此,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研究历年考研大纲,将考研的相关内容和思路糅合到课堂中,打牢学生的考研基础,尤其是概念、定义、定律、公式等通用知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充分理解,为考研复习做准备。

2 抓后进生教育。在抓好考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抓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努力加强后进生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后进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第一,加强对成绩较差学生的辅导、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掌握他们平时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成绩差的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第二,组织基础教育补课班,为学生打好基础,避免出现因基础不好而影响正常听课的状况;组织

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和报告会等活动,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设置激励后进生学习的“学习进步奖”,只要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比上一学期考试排名有所提高并达到了规定的名次,学院就给他们颁发“学习进步奖”,并在物质上给以一定的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创新晚自习管理。晚自习管理是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针对学生“三弱”的特点加强晚自习管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预习未学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扩大学习范围,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减少不安全因素。实践证明,组织好晚自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形成学院良好的校风有着重要作用。

晚自习形式要多样化,要达到从形式到效果的转变。各系(院)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自行制定晚自习方案。例如采取听报告、开研讨会、做实验、教师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从而促进其优良学风的形成。

4 创新考核方式。为了更科学、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我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方法作了改革,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20%提高到40%。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测验等项。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都要依照教学大纲,围绕重点内容,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应用能力的程度。平时考核的内容资料,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语、到课记录、平时测验试卷等由各系归档保存。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1 狠抓落实,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各系(院)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与培养方案(理论部分)相统一的实践教学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各专业的相应技能规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对理论教学内容和部分理论课时作了适当的调整,加重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制定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并依据计划和大纲编写实验教材与实验教学指导书。其中,理工科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在47周左右,比教育部规定多了7周左右;文科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在30周左右,比教育部规定的多了6周左右。

2 着眼学生就业需要,开展职业化教育。我们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到培养方案中,并编写、出版了教材。全部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二开设“综合职业素质教育”课,大三开设“创造性思维与创业培训”课,大四开设“就业技术指导课”。其中,大一和大四为必修课,各30个学时,由教务处安排上课时间。大二和大三为选修课,各15学时,利用业余时间上课,到目前已有2万余名学生参加了职业化教育。

3 强化学生执业能力,大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我们又将职业化教育进一步深化、拓展,从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向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深化。并根据专业内容的不同制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办法,把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纳入到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与课外学分相结合。我们在学生中实行了职业化教育证书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要有1至2个职业资格证书。几年以来,我们制定了25个专业的“职业化教育培养计划”和54门“职业化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确定了职业化教育模式和实施步骤,从而使职业化教育由原来的一类课程拓展为四类课程:即职业化教育基础课程、通用技能培训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和专用技能培训课程。其中,前两项由学院统一安排,后两类课程由各系院组织安排。我们还先后举办了多起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培训班,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大学生进行野外拓展训练等活动。到2010年底,已对学生进行了3 000余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10个职业化教育考试中心或培训基地,如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批准的“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吉林考试中心”、吉林省财政厅批准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点单位”、吉林省标准质量认证咨询中心批准的“吉林省内审员资格证书培训基地”等,并已有1 000余名学生取得了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办学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工作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近年来,有200多名学生相继考取吉林大学等重点院校及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学生多次在省级、国家级竞赛活动中获奖,并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丹,余,王恒.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33.高校教育研究,2009,(2).

[2]金坤城,论民办高校的科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lO,(1).

[3]钟英.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冶金教育,2009,(1).

[4]丁坚勇,华小梅,饶凌平.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_J].中国电力教育,2009.(7).

[5]刘建朝,赵现伟.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_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6]赵波,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4)

上一篇: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对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