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9-09 07:24:30

对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三项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 网络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73―01

[作者简介]任珊,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00)

按照教育部高校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就业率在90%以上时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在70~90%之间可以看作供求基本持平;而就业率在50~70%之间则表示就业有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就业率在30~50%之间表示就业形势很严峻,就业有相当的困难;就业率在30%以下则表明可能产生就业危机。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08~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66.3%、68%、70%,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吉林省每年有数万名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面临就业,却只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鉴于此,需要建立起能够覆盖全省乃至全国毕业生就业主管单位、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社会各界之间的就业信息化管理网络体系,对就业计划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一、当前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2010年年会强调,把信息化网络平台作为主要阵地,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作的新机制,大力开展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努力搭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面向社会的高层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吉林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毕业生就业信息滞后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普查登记工作。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28日,普查登记过的2007~2009年高校毕业生共74 171人;2007、2008届未就业毕业生共19 479人,2009年未就业毕业生16 727人。其中,原籍为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而原籍中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却相对较高。从全国范围内来看,2001年前后,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医药、师范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而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轻工、环保等冷门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小,但近三年来计算机等专业毕业生却供过于求,而轻工、环保类专业的毕业生则供给不足。吉林省普查登记显示,2007~2009年计算机专业未就业毕业生2 405人,占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的6.64%;会计电算化专业登记人数为386人,未就业毕业生为266人,未就业人数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68.9%。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未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当年招生的一些热门专业,随着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岗位用人需求的下降,就产生了毕业生严重过剩和就业扎堆的现象。

总体来看,上述信息的统计、明显滞后于学生报考、就业对信息的需求,因此信息的预测性、准确性、导向性有待于大力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就业预测信息的建设,不能仅限于“亡羊补牢”。

2 就业信息网的建设成效欠佳

目前,吉林省高校就业信息网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水平还很低,尚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对此,要在大力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网络功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指导咨询”等功能。

二、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信息化建设对策

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做到信息共享,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1 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用一个单位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来带动其他单位或地区的工作。已建成的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无论是信息更新、获取,还是在机制管理上,都可以成为其他高校借鉴并学习的典范。

2 就业信息平台要做到公开透明、真实合理、安全可靠,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国内现有就业网所的信息的真实性堪忧,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急于招聘到优质的人才,不惜违背诚信原则,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而一些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上夸大其词,提供虚假履历,导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互相缺乏信任感。对此,我们要在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上做到公开透明,确保学生提供的求职材料真实可靠。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工作的管理,改善信息重复和效率低下的状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 革故鼎新,以时展要求引领信息化建设

当前,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现代化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的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需要高等学校更新理念,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认真领悟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质,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我们要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把信息化技术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治军.积极探索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

[2]肖建彬,杨帆.关于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5,(5).

[3]颜湘茹.建设立体的高校就业指导系统[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

[4]丁颖海.高校就业网站建设与运营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04,(5).

[5]刘黎莉等.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体系建设问题探究_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3).

[6]亦海.大学毕生生2001年就业趋势口].成长与就业,2001,(1).

上一篇: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路径...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