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知,去丰润笔下的世界

时间:2022-09-18 10:31:07

用心感知,去丰润笔下的世界

有一次,福楼拜对莫泊桑说:“你去巴黎第九大街,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左拐,看看路右边的第一个人是谁?”莫泊桑来到路口,远远看到一座老妇人的雕塑,就回来告诉老师:“是一个老太婆。”老师摇摇头说:“你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你再去瞧瞧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太婆。”莫泊桑又来到路口,这次走得更近了,回来说:“那个老太婆很脏,满脸灰尘,头发乱得像鸡窝。”福楼拜听后微笑说:“有进步,但你看到的东西别人还是可以看到,你应该用你的第三只眼睛去看,看到别人没有看到东西。”莫泊桑再次来到路口,看得非常认真,回来后说:“老师,我看到了那个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随便拿了一块木头削了一块安在她脸上的。”福楼拜听后高兴地说:“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可以得满分了。”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他曾经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这里所提到的“很注意地观察”,我理解为“用心感知”。

一、用心感知需要调动各种感官

有一次语文课做练习,下课铃响了大家仍不搁笔,我不忍打扰就顺水推舟没有下课。我发现教室里很安静,饮水机烧水的声音时断时续,窗外熙熙攘攘的学生川流不息,隔壁移动桌椅的声音哐哐当当,我们班的同学却岿然不动。终于,大家练习做完了,可上课铃也打响了。然而我说:“下课”。大家很惊奇,我解释道:“刚才下课时“敌动我静”,现在上课了,“大局已定”。我们从来都身处安静的大局之中,却从没有作为旁观者去感知一下这份上课铃打响后的安静,今天不妨出去感受10分钟。”大家果然各种好奇,连平日下课少见出去的学生,竟也蹑手蹑脚地摇“晃”出门外。

回到教室,我给大家临时出了一道作文题:投入。我说,大家静静地钻进自己的回忆,体味一下刚刚的两种投入。一种是“敌动我静”之时,13班的全神贯注;一种是“大局已定”的时候,我作为旁观者瞥见的别人的投入。

批改后我把下面两个片段印发给大家:

教室中十分安静,只能听到笔与纸张之间的微小摩擦声,同学们都很投入,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作业,他们好像被封闭了听觉,周围任何一缕声音都无法对他们造成影响。突然,一声胶带的撕扯声响了起来,仿佛沙哑的呐喊声,就像一声号角,一瞬间,整个教室如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粒石子般嘈杂了起来。凳脚声,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饮水机加热的声音……一切声响犹如解开束缚似的沸腾起来。可竟无法维持很久便消失了,被同学们投入的气氛压缩,直至消失。空气中氤氲酝酿着一股静谧的气息,这种安静缓缓地凝固了起来。(徐炜杰)

匆忙的脚步迈向厕所,一行人婆娑的背影后留下一串密集的脚步声在廊间回荡,我轻声的一步一步走过长廊,途经别的班级的教室,透过笼满水气的玻璃,模糊看到一排排不清晰的面孔高昂着望着教室前方。似乎没人注意到我这个窗外的过客。我继续走着,拐角处转弯,我轻轻旋动脚跟,将身子微转,生怕破了这美好的宁静。我听见我的心脏搏击的声音,随着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声在大理石面上回旋。(陈敏)

大家都觉得徐炜杰和陈敏的作文描写生动,体味细致。归结出来发现,原来是因为他们的感知比别人更用心,他们把听觉用的神乎其神,用声音反衬出了安静,透过动中之静,扣住了投入的主题。

我趁机总结道:当大家用心体悟世界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五官都会活跃起来,而不仅仅是大家平时用的最多的视觉。现在徐炜杰和陈敏的例子是否告诉我们,除了视觉,其他感官也同样重要?甚至巧用各种感官,文字会产生非同寻常的动人细腻,笔下的世界亦会灵动而丰润。

就当大家认可了这个发现的时候。我立马提出要求,让他们修改或者重写。这次我把要求放宽,题目仍为“投入”,但主题自选。

后来我在班上读了吴飞飞的《投入》:

还记得上次回去,奶奶呼呼地拉着木质的风箱,火苗在灶里一跳一跳,锅里的馓饭咕嘟咕嘟地哼着小调,古老的生活,变更了沉重的步调,从未停止前进,端几碗温润飘香的热粥,一家人围坐,总觉得很暖,分别的时候,奶奶站在红褐色的格子窗前,那串声音总是会响起。(节选)

飞飞的语文基础是欠佳的,但是从这次作文可以看出,她竭尽所能地把眼、耳、鼻、口几乎都用上了。我欣慰地感受着她的进步,同时对我们班整体记叙文水平的提升也更添信心。

二、用心感知会发现风景浸润着悲喜

古今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凡由文字传达出的风景,无不浸润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喜,风景便喜;作者悲,风景便悲;作者喜,风景即使冷瑟,也会瑟中有乐;作者悲,风景哪怕明丽,也必乐中藏悲,甚至以乐景衬悲,更显悲愁。

一旦用心感知,所感知的风景必会浸润心的悲或喜。其实学生对此不该陌生,一来这是人之常情,当他们心情舒畅时,看到的树叶会更为鲜润,当他们心情糟糕时,眼见的鸟儿也似愁眉苦脸;二来他们常做诗歌鉴赏的练习,精炼传神的诗词少不了借景抒情,老师也会常跟他们讨论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然而问题是,在记叙文写作时,学生往往没有运用这样一个重要经验的意识。作文中要么根本没有景物描写,要么景物描写过于客观,显得孤立而单调,有些语言功底还不错的,景物描写唯美动人,然而总觉得缺失了情感的浸润,少了心的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或者为了插入风景而进行景物描写。很少带着一颗真心去感知身边的风景,然后有意识地流淌进笔间纸上。

这一点提醒我,学生熟悉一种方法未必等同于他已经能够自然而熟练地运用它。我必须有意识地带着他们进行一些片段练习,渐渐让他们主动地用笔下的风景去浸润悲喜,而非仅仅在诗歌鉴赏或者阅读课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已然经典化了的情景关系。

还是从诗歌鉴赏入手,只是视角有所变更。我把重点转移到记叙文写作上。有一次讲到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和姜夔的《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我和学生一起品析:“伤心”、“清苦”这些形容词,诗人用他们来形容“寒山”、“数峰”,分明是因为诗人自己有如此情感,所以眼中的风景才懂得伤心,才晓得清苦,也正因为伤心清苦,所以诗句中的漠漠平林,如织的烟雾,还有略带的黄昏雨,才都浸润了诗人的那份伤心,那点清苦。

大家很快明晰,作者用怎样的心境去感知风景,风景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情。于是我随即让大家练练笔。只写一个关于风的小片段。要求是渗入自己的心情。互相交流的时候,发现同样是写风,心绪爽朗的,便说“飘飘而下”,情绪郁郁的,便说“萧萧”或“飒瑟”。而这些各式各样的风,无不烘托着作者的内心,通过互相的点评和交流,大家不约而同地感慨,原来风真是随心而动的。

现在看来,再简单的道理或者所谓达成共识的经验,还是要经过亲自操作历练,才能真切地化作自己的经验,从而完成经典方法技巧的传承。

有一次赏析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一段是:“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我们一起品赏:玄宗还宫以后无比悲怀,所以看到依旧的池苑会觉得物是人非,看到如面的芙蓉和如眉的柳会念到故人,春风桃李虽然花开兴荣,心情却似秋雨梧桐叶落那般凄落。一切景语皆情语,池苑、芙蓉、柳枝、春风、桃李,无不轻松曼妙,可是加上依旧二字,浸润玄宗的悲怀,虽个个是乐景,却与“秋雨梧桐叶落时”对比反衬出更加浓烈的愁绪。

学生都很有悟性。大家在接下来《幸福花开》的作文中随即出现了许多浸润悲喜的风景描绘:

一阵凛风吹来,我打了个激灵,使劲嗅嗅鼻子,竟嗅不到丝毫的温度。夜风在周围盘旋着,缠绕在树叶上发出尖锐的“沙沙”声,仿佛在嘲笑我,嘲笑我的无能,像质问一样,一声声砸在心上,而我却无言以对。

乌云悄然退去,月亮吞吐着安详的光华,夜风也好似在耳边呢喃,抚平我的心。幸福之花发出阵阵花香,晶莹的花瓣在月光下流转出白色的光。一派安宁,一切的苦痛都随风而去了。幸福之花在心中盛开。(黄琳湘《幸福花开》)

夏的灿烂阳光催开了百花却独留下这盆茉莉是因为少了外公的还是丢了外婆的幸福。(邵淋晶《幸福花开》)

天空中密集地绽放一朵朵烟花,稍纵即逝,却又绚烂无比。眼前的热闹景色,离我很远,稍近的一片地笼罩在路灯淡淡的昏黄下,这是一块即将死去的故乡,残埙断壁,空旷无余。(马雨龙《幸福花开》)

以后的每次练笔,我都会提醒大家有意识地用心感知,去丰润笔下的世界,让风景浸润悲喜。渐渐的,学生作文里的景物日就月将地灵动起来。而学生也以景物描写为切入点,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情感,为记叙文写作需要真情实感打下很好的基础。

上一篇:探寻欧·亨利笔下的“四片叶子” 下一篇:精彩来自于敢说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