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汇成海

时间:2022-09-18 06:44:31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时至今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仍然是小学习作教学的普遍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主张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怕写作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习作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习作的兴趣,就不会对习作产生恐惧心理,而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习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 我发现若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强化阅读,诱发习作兴趣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对“写”何等重要。这里所说的“读”既指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指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文章的感受能力等。课文中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精彩的语言、心理、动作、肖像的描写,恰到好处的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欣赏、品悟,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模仿运用。如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重组、缀文组合、移句造段、活用段落等训练,这种再现所学过的、熟读背诵过的文句,既充实了语言的积累,又创造性地灵活移用,也算是学生的初步创作了。虽说“拾人牙慧”,但大大诱发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有了课内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后,要把学生引到课外阅读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个规定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更广泛地积累语言的一个途径。因此,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报刊,教授他们课外阅读的方法,还常常跟他们一起探讨怎样才能有效地读一本书:拿到一本书后,首先问问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快速浏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等,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时常欣赏摘抄本上的内容,定期在班内交流,评出“小小鉴赏家”。久而久之,别人的语言就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习作便不再是难事。

二、鼓励想象,激发习作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可以唤起他们表达的欲望,激发习作兴趣。为此,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为他们提供各种材料,鼓励他们大胆想象。首先,我给学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他们边听边想象故事所反映的画面,然后加上自己对故事中的某些情节的想象,讲给学生们听,请他们评价后再写下来。这种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刚刚接触到习作时,觉得没内容可写而设计的,其难度不大,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桃子”。等练习了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潮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故事,鼓励他们想象和表达。如提供故事的开头,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提供故事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故事怎样开始和发展等。这是第二步,它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但因为有前面的想象练习作为基础,再加上老师有效的引导,学生习作的兴趣有增无减。第三步是进行听音想象作文,即给学生提供一组音效,让他们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况,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再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这种循序渐进的习作方式,依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再用语言表述出来,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习作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了。

三、引导观察,增强习作兴趣

想象作文为学生打开了兴趣的大门,但对于生活作文,学生往往感到很为难,无话可写。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不会主动去发现与观察生活中的真善美,习作时自然出现了“无米下锅”的现象。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和积累习作素材,习作时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不用绞尽脑汁胡编乱造了。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呢?首先,将活动或游戏带进课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用眼细看,用耳倾听,用手触摸,用鼻子嗅,用舌头尝,用心灵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和心灵去观察和想象,获取习作素材。如此,学生在观察青蛙时,既看到了“小青蛙一见到我们就高兴得纵身一跃,跳到讲台上,然后又来了一个优美的大旋转”,又想象到了青蛙“就像体操运动员似的,稳稳当当地落在水泥地板上,安然无恙”;既触摸到了“青蛙又冷又滑的身子”,又感受到了自己“手就像触了电一样往回抽”。其次,抓住突发事件,指导观察。有一次,我正在上课,一只黑马蜂飞进了教室,在学生中间乱闯,课无法再上下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我何不抓住这次契机指导学生作文呢?于是我趁机叫学生好好观察这只马蜂要干什么。等马蜂飞出教室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忆:在上课时你突然听到了什么?你看到马蜂飞进教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做的?其他同学又是怎样做的?当时教室里的情况怎样?当老师让大家观察马蜂时,你心里又是怎样想的?你看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猜测一下马蜂进我们的教室干什么?学生们被马蜂小小惊吓后得以尽情宣泄,个个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马蜂”这个话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结果,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们就写出了一篇篇具体生动、个性十足的习作。这样的引导,这样的习作,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习作的兴趣随之浓厚起来。

四、体验成功,发展习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延续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就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如别出心裁的开头、独具风格的结尾、扣人心弦的片断,甚至一个精彩的句子或一个生动恰当的词语,都要给予肯定,加以赞赏,使学生尝到习作的甘甜,从而提高他们习作的兴趣。对于优秀的学生习作,教师要将它们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里,全班共赏。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挑选出得意之作,编成自己的《优秀作文集》,从封面设计到插图,从前言到文集内容,全由学生自己完成。看到自己认真写成的习作变成了“书”,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习作热情更加高涨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为不同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把握学生成功的喜悦,并把它转化为发展学生习作兴趣的动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习作。

总之,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来自教学的点点滴滴,需要语文教师及时调动和鼓励。涓涓细流汇成海,久而久之,学生们定能在习作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责编 莫彩凤)

上一篇:论作文与思品的整合 下一篇:写字教学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