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工作手臂,创新服务载体,努力打造外出务工青年之家

时间:2022-09-18 05:39:08

延伸工作手臂,创新服务载体,努力打造外出务工青年之家

近年来,共青团固始县委按照“团随青年走,组织灵活建”的建团思路,大胆探索团建工作新模式,积极创新团建新载体,努力扩大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通过建立驻外团组织,走出了一条外出流动团员青年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固始县是河南省的劳务大县,全县每年有50多万人在外务工、创业,其中团员青年占一半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务工经商的固始籍人员就有7万余人,其中团员青年占80%,并在逐年增多。在未建团组织之前,流动团员青年中“三难两散一低一差”现象尤为突出,即求职难、维权难、受教育难、人心散、人员分散、觉悟低、组织观念差, 一些团员成为“口袋”团员,少数务工青年甚至误入歧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针对上述情况,团固始县委于1997年2月在上海市成立了全国首家地方团组织派驻异地机构―固始县驻沪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驻沪团工委),有效地延伸了团的工作手臂,推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具体做法是:

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把驻外团组织“建”起来

健全组织强基础。一是加强组织建设。驻沪团工委成立后,立即着手建立基层团组织,在当地各级团组织大力支持下,本着三方满意(所在单位满意、团员青年满意、团工委满意)的原则和“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建团方针,先后建立了驻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劳务基地等11个基层团支部。二是抓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团员的政治、组织和责任意识。严格标准,严格挑选,及时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发展新团员。三是抓班子建设,选拔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年纪轻、在务工青年中有威信的青年加入到团工委班子中,并形成较为良性的传帮带机制和团干筛选培养机制。

多措并举建阵地。一是建设青年教育基地。加强与当地团委的联系,借助当地资源,建设一批青年德育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开展参观、学习、举办联谊会等活动,使广大务工青年得到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建设青年创业基地。一方面建设流动团员青年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加强与用工企业的沟通合作,建设若干个创业基地,为青年提供创业技能培训、业务辅导等服务。三是建设宣传阵地。依托宝山区团委,创建驻沪团工委网站,向基层团组织、团员青年最新信息,搭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交流的平台。

因地制宜,搭建平台,让驻外团组织“活”起来

整合资源做服务。一是抓培训,组织开展岗位技术、务工常识、城市意识、法律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外出务工团员青年及时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二是抓维权,积极联系务工地劳动、司法等部门,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通过开办咨询热线、发放维权卡和维权手册等活动,提高外出务工团员青年的维权意识和自我维权能力。三是抓联谊,驻沪团工委每年都组织固始籍务工团员青年开联谊会,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鼓励他们练就本领后返乡建设家乡。

集思广益搞活动。驻沪团工委积极参与上海各界主办的活动,并通过以活动促活跃、以活动促联系、以活动促发展,保持团组织与青年工作的旺盛生机,增强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如积极组队代表宝山区参加民工“三庆、两讲”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并荣获上海市三等奖等。

持之以恒抓创建。立青年志,知青年情,暖青年心,解青年忧,做进城务工团员青年的朋友是驻沪团工委奉行的根本宗旨,也是驻沪团工委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来驻沪团工委在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竭诚为青年服务的意识,对内抓管理,对外树形象,实现了“三认可”的工作目标,即固始在沪团员青年认可、当地团组织认可、驻地社会各界认可。

多策并举,示范带动,使团员青年“亮”起来

政治上有荣誉。固始在沪务工青年廖照彬、张续贵分别荣获了第一届、第二届“中国(上海市)优秀外来务工青年”称号,并受到表彰。2006、2007年度,固始在沪创业青年曹磊同志分别荣获“上海市优秀进城务工十佳青年”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光荣称号。

企业中有地位。许多务工青年在驻沪团工委的引导、举荐下,不但挣到了票子,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还走上了企业领导的岗位。

实践证明,加大驻外团建工作力度,是符合当前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现状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在新时期推进外出流动团员管理的重大创新。几年来,驻沪团工委创新出色的工作,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上海电台、《新民晚报》、《河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做了大量报道。驻沪团工委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上海市‘千校百万’培训工程先进集体”、“河南省党建带团建实施团建基础工程红旗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实施青年创业行动,促进青年成才成功 下一篇: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