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洗练之美放光华

时间:2022-09-18 05:37:39

[摘要]《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是一篇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完成的短篇小说。文中的对话代替了叙述,使用 “风格化了的口语”来刻画小说人物,通过对话中的细微之处传达主题的信息,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写作特色,达到了一个高度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海明威;对话;洗练

[作者简介]莫燕凤,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英美文学、语用学。

《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的(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又译为《灯火阑珊处》。小说叙述了一位孤独的老人在一家干净、明亮、舒适的咖啡店呆到很晚才离开,店的两位侍者一边打烊一边聊天,其中年轻的一位急着回家,另一位上了年纪的则在回家的路上停下来要了一杯咖啡,回家后一直要到天亮才能睡着。

海明威是一个文学宗师,他的写作非常富有个人的色彩,而最为得心应手的是对话写作。他有着一副极为敏感的耳朵,能够辨别人们谈话中极为细微的差别,而且善于使用一种“风格化了的口语”表达出来。他的许多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对话在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不需要更多地说明对话的背景、说话人的思路、对话人的神态。一言以蔽之,用对话代替叙述。

《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正是一个以对话为主的短篇小说。据海明威自己说,这是他“删得好的一篇小说”。他把不必要的叙述通通去掉,只剩下核心部分,全文几乎是对话的形式完成的。虽然他在许多小说当中用对话代替叙述,用词是同样的简洁、平易,句子是同样的短小,看似雷同,实则读者们都可以分辨出这些话语的不同来,他有使他笔下的人物说“他自己的话”的能力,这些话是“风格化了的化”。所以,读者可以从这些对话中领悟到海明威所要表达的内涵,理解他笔下的人物,而文中的对话正是充分体现了海明威小说中对话的写作艺术,就如文学宝库中一串熠熠闪光的珍珠。

这篇小说只有两千多个单词,写了六个人物,背景是淡化了的,性格不作分析,心理反应不着一字,全靠对话中的细微之处传达主题的信息。也就是说,“冰山的八分之七” 是由我们读者自己去填补的,海明威的对话就是那“露出的海面的八分之一”,他提供了“八分之一”让我们读者能去揣摩那意味深长的“八分之七”。

先来看看小说中的第一段对话:

“Last week he tried to commit suicide”, one waiter said .

(“上个星期他想自杀,”一个侍者说。)

“Why?”

(“为什么?”)

“He was in despair.”

(“他绝望啦。”)

“What about?”

(“干吗绝望?”)

“Nothing.”

(“没事儿。”)

“How do you know it was nothing?

(“你怎么知道是没事儿?”)

“He has plenty of money.”

(“他有很多钱。”)

读者从小说中的第一段简单的叙述当中得知故事发生的场所及氛围,了解到有位老人平时常来喝酒,有时喝醉,故事发生的当晚咖啡店里就剩下他这么一个顾客,店里有两位侍者去看看他,免得他醉得太厉害不付钱就走。海明威对小说的人物的情况就介绍到这里,而其他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从这一段紧接下来的对话中读者不仅了解到了老人的一些情况,而且还了解到这两位侍者对老人的态度。店里只这么一位顾客,两位侍者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他的身上,海明威小说的结构不着一丝雕琢的痕迹。海明威让说话的侍者点出了一个不仅另一位侍者会感兴趣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人都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生死的问题。这问题不仅引起了另一位侍者的好奇心,还引起所有读者的好奇心,另一位侍者的提问几乎就是替每一位读者提出的。随着每个问题得到解答,读者就了解了一些情况。读者得知老人曾由于绝望而试图自杀,到底为什么绝望呢?回答问题的侍者说“不为啥”。因为他知道老人“很有钱”。在他看来,一个很有钱的人是没有任何理由去自杀的。这段对话不用任何一个词来描写这两个侍者的神态,但读者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位侍者饶有兴趣地提起顾客试图自杀,而另一位的好奇心被引起来了,紧接着追问其它的情况,而应答者却是一副完全知晓情况的样子。说“Nothing.”这个词的时候,几乎可以想像得到他漠然的神情,而对话没有说明老人自杀的经过,也没有说明谁把老人救下来,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给另一位侍者和读者留下了需要解开的疑团。对话就此中止,没有进一步展开讨论,可见他们并不关心这位顾客的生死问题。街上经过的一个士兵和一个姑娘的幸福景象又让他们的对话的继续。对话在这里又起了一种转承衔接的作用,而且又巧妙地把老人的孤独与年轻人的幸福作一个鲜明的对比。“What does it matter if he gets what he’s after?” (“如果他到手了他要找的东西,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对表达了说话者对生活的态度。老人敲击碟子的声音把他们的对话给打断了,那位年轻的侍者走了出来,并说了这么一句:“What do you want?”(“你要什么?”)这句话显然很不礼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脸上很不耐烦的表情,回到店里,他对同事说:

“He’ll stay all right.”(“他会通宵呆在这里。”)

“I’m sleepy now, I never get into bed before three o’clock .He should have killed himself last week.”(“我这会儿真想睡。我从来没有在三点钟以前睡觉过。”)

我们都可以想像得到他抱怨的神情。前面已经说到老人几乎每晚都要来喝酒,并且很晚才走,因此年轻侍者的抱怨便不难理解。年轻侍者甚至希望他:“have killed himself last week,”而免得害他很晚才能上床睡觉。在这里,对话表现的是这位老顾客与年轻侍者之间的冲突。不仅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是由对话来体现的,甚至两位侍者之间的冲突也是由对话来完成的。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And you? You have no fear of going home before you usual how?”(“那么你呢?你不怕不到你通常的时间就回家吗?”)

“Are you trying to insult me?”(“你想侮辱我吗?”)

“No, hombre, only to make a joke.”(“不,老兄,只是开开玩笑。”)

“No,” the waiter who was in a hurry said, rising from pulling down the wet al shuttles” I have confidence. I’m all confidence.”(“不,” 那个着急的侍者一边说,一边拉下了铁百叶窗后站了起来。“我有信心。我完全有信心。”)

两位侍者之间的关系本来一直是友好的,当谈到这里时,读者仿佛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侍者问话调侃的神情,而侍者对之怒目而视,两者之间的关系骤然变得紧张起来。但随着老者的解释,请求和解,气氛又缓解了下来。短短的几句话,是生活化的口语,使小说平实的叙述有了起伏。

老人的情况我们还是通过对话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年轻的侍者在给老人倒过酒后,话题很自然又转回到了老人的身上,既回应了上文埋下的伏笔,又解开了读者心中的谜团。两位侍者的一问一答就基本上把老人的情况介绍了。读者知道老人每晚都要喝酒;用绳子上吊,结果他的侄女怕他进不了天堂把他救了下来并照顾他;他是一个很有钱但没有家庭的孤独的八十岁左右的老人,至于他为什么要自杀,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至此,读者大致上了解了老人的情况。

从对话中,读者还可以感受到两位侍者对老人的态度,先看一看以下的对话:

“Nothing.”(“没事儿。”)

“He’ll stay all night,”(“他会通宵呆在这里。”)

“You should have killed yourself.”(“他应该在上星期就自杀了。”)

“How should I know?”(“我怎么知道。”)

“I wouldn’t want to be that old. An old man is a nesting thing.”(“我才不要活得那么老。老人邋里邋遢。”)

“I don’t want to look at him. I wish he should go home. He has no regard for those who must work.”(“我才不想瞧他。我希望他回家去。他并不关心那些非干活不可的人。”)

以上是年轻侍者所说的一些话,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老人的态度是漠不关心的,很不耐烦、不满抱怨甚至是厌恶的。

再来看看上了年纪的侍者所说的一些话:

“He stays up because he likes it.”“他因为不喜欢睡觉所以才不睡觉。”

“You can’t tell. He might be better with a wife.”(“话可不能这么说。他有老婆也许会好些。”)

“Not always. This old man is clean. He drinks without spilling. When now, drank. Look at him.”(“不一定都是这样。这个老人干干净净。他喝啤酒来并不滴滴答答往外漏。哪怕这会儿喝醉了。你瞧他。”)

“Why didn’t you let him stay and drink?”(“你干吗不让他呆下来喝酒呢?”)

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一位侍者对老人的态度则是关心的、同情的、理解的。

两位侍者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这同样也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

“What does it matter if he gets what he’s after?”(“如果他到手了他要找的东西,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He’s lonely, I’m not lonely. I have a wife waiting in the bed for me.”(“他孤孤单单。我可不孤单。我有个老婆在床上等着我呢。”)

“I have confidence. I am all confidence.”(“我有信心。我完全有信心。”)

“I want to go home and into bed.”(“我要回家睡觉去了。”)

以上为年轻侍者所说的一些话。

“Everything but work.”“除了工作,什么都缺。”

“No. I have never had confidence and I am not young.”“不,我从来就没有信心,我也不年轻了。”

“It is not only a question of youth and confidence although those things are very beautiful. Each night I am reluctant to close up because there may be some one who needs the cafe.”

“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年轻和信心的问题,虽然青春和信心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都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要上餐馆。”

以上是上了年纪的侍者说的。作者在小说后半部时还安排了他一大段的自言自语。

从两位侍者所说的话中,不难看出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年轻的侍者以为只要有了钱,那么生活便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他年轻、自信,他有工作,有家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只想享受生活,态度是积极、肯定的。而上了年纪的侍者则认为除了工作以外自己一无所有,没有朋友、家庭、自信,不再年轻,生活对他来说是虚无的,他的态度是消极、否定的。

在他的这篇短篇小说里,海明威保持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对话仍是十分洗练,含蓄而口语化,他的用词仍然是浅易的。对话在他的这篇小说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不愧为文学宝库中一串熠熠闪光的珍珠。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1954,老人与海.董衡羿等译.漓江出版社.

[2] 陆煜泰、梁义华、周仪.1991,英美文学选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董衡..海明威研究[ M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4]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M ] .[ EB/ OL ] http :/ / book. 88le. co m/ wai5/ haimingwei/ dp xs/ 052. ht m

[5]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 M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电影品牌的文化营销时代 下一篇:改进公示语翻译现状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