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时间:2022-09-18 04:40:01

城中村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摘要】城中村流动人口数量多、素质低、就业不稳定、收入少、流动性大,城中村流动人口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差、安全隐患多,加之我国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缺位。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各方面要高度重视城中村流动人口问题,加强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逐步改善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加快廉租公寓建设,为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城中村流动人口 基本情况 主要问题 对策建议

山西省太原市现有151个城中村,人口约25万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城中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集聚在城中村的流动人口也在迅速膨胀,成为影响城中村发展的一个因素。笔者参与的课题组于2009年对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村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拟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太原市小店区坞城村位于太原市南部,靠近城市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汇贯通,周边高校林立,科研单位聚集,有山西大学、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是典型的城中村。坞城村全村登记人口为2413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在该村长期或短期居住。

1.城中村流动人口的规模

影响城中村流动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有城中村的地理位置、周遍环境及村内出租房的情况。一般来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环境好、村内出租房数量多且质量好的城中村,能吸引来较多的流动人口。太原市小店区坞城村现有500多户居民家庭,90%以上的居民家庭有3-5层的楼房出租。课题组调查的几户家庭,每户有出租房屋15-28间,平均是21间,每间平均居住外来流动人口1.8人,按此比例计算,该村居住外来流动人口近3万人,几乎是当地村民人数的近10倍。在课题组调查的100人中,52%的流动人口来自本省山西,48%来自其他省份,主要是河南省、河北省等。

从流动人口来城中村居住的途径来看,一人独自来太原的占44%,跟朋友一起来太原的占33%,与家人一起来太原的占23%。正由于相当一部分城中村外来居住人口是独自一人出来打工挣钱,举目无亲,在工作不固定、劳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难以长期居住,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大。

2.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结构

从性别来看,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男性占55.5%,女性占到44.4%,男性比女性略多一些,这表明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女性已参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外出创业挣钱维持生计方面并不亚于男性,与男性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

从年龄来看,在课题组调查的城中村流动人口中,最小岁数的是18岁,最大岁数的是54岁,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主体。从不同年龄段来看,18-20岁的外来流动人口占12.5%,21-30岁的占56.3%,31-40岁的占20.8%,41-60岁的占10.4%。笔者认为,56.3%的外来流动人口为21-30岁的人口,达到半数以上,主要原因是:第一,这一年龄阶段为成人自立和独立生活的开始,还有许多高校毕业生,多数人开始寻找工作,在本地家乡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必然到外地寻找就业的机会;第二,这一年龄阶段的群体没有结婚或没有孩子上学等后顾之忧,在目前城镇劳动就业体制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较多的情况下,外出打工挣钱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

从学历来看,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偏少。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初中水平的流动人口占38.2%,高中文凭的占24.5%,大专学历的占27.5%,本科学历的占9.8%,研究生学历的占2%,学历由低到高基本呈现出金字塔型。学历状况表明,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整体素质不很理想,高素质人口比例偏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具有大专和本科文凭的流动人口占到37.3%,比重较大,这种状况说明,大专院校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或是找到工作后,没有合适的居住条件,在经济实力不强和流动性较大的情况下,选择了到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较低的城中村居住,或者是把城中村当作暂时的归宿或过渡的跳板。

3.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就业与收入

城中村流动人口基本上属于打工群体,做临时工的比较多,按照所占比重高低的排序是:做临时工的占31.2%,经商人员为19.3%,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6.5%,饭店打工者为13.8%,学生为8.3%,在信息业工作的人员为6.4%,在娱乐业工作的占4.6%。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员所占比重较大,达到16.5%,这部分人员没有工作,生计难以得到保障,流动性比较大,管理难度也大,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在城中村居住的高校学生也有一定的数量,本来学校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住宿条件,但少数学生选择了到条件较差的城中村居住,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研究生,需要比较安静的学习场所,有些学生是在外打工,为了工作方便居住在城中村,还有些学生是为了躲避学校各方面严格的管理等等。

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比较低,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月收入在600-1000元的占43.4%,1000-1400元的占26.1%,1400-2000元的占13%,2000-3000元的占10.9%,3000元以上的占6.5%,月收入由低到高基本呈金字塔形状,低收入人口所占比重大,高收入人口数量比较少。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为1431元,而多数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收入达不到这一水平。

在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城中村流动人口还必须交纳一定的房租。在课题组调查的城中村流动人口中,月房租在200元以内的占41%,200-400元之间的占34.4%,400-600元之间的占15.6%,月房租在600元以上的占8.9%,扣除掉必须交纳的房租,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低。

4.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搬迁情况

由于城中村流动人口多数是做临时工的,工作变动比较频繁,日常生活中大件用品比较少,加上环境差、房租不合适等因素,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搬迁次数比较多。在课题组调查的外来流动人口中,居住在城中村的时间为数月或1-3年,没有换过住房的仅占26%,换过1次房子的占20%,调换过2次房子的占38%,调整过3次及以上的占16%,平均是5个月调换1次住房,因此,城中村外来居住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管理难度也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中村流动人口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到位

一是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登记手续没有得到落实。按照地方暂住人口治安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城中村流动人口在租住房子之前要出示身份证,并进行登记,而城中村居民为了尽快把房子租出去,避免房子没有人租住,在出租房子时并不询问有关承租人的情况,不查看身份证,也不进行身份证有关事项的登记,只要掏钱,什么人都可以租住房子。因此,城中村流动人口除了数量比较多以外,还比较杂乱,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摸不清。

二是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缺位。当地派出所负责所辖区域的社会治安,有责任对所辖区域的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在暂住人口较多的城中村,公安派出所应设立暂住人口登记站(点),派专人负责暂住登记和暂住证的发放工作,但由于城中村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多和流动性大,多数派出所没有力量设立暂住人口登记站,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发生了治安案件时进行相关的处理,或根据上级要求偶尔对城中村流动人口进行某些专项检查,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管理谈不上,也无能为力。

三是当地村委会没有把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职责范围。当地村委会的主要职责是为本村村民服务,对本村村民进行有关管理,至于村里的外来流动人口,不是村委会管辖的范围,就是村委会想管,由于村委会人员少、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等原因,也管不了或管不好。

2.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生活设施不完善,引发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大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34.7%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平时是自己做饭吃,24.5%的流动人口是在饭店吃,22.4%的是瞎凑合,18.4%的是不一定。因此,自己做饭吃或在饭店吃是城中村流动人口解决吃饭问题的两种基本途径。

在城中村,尽管村民出租的都是楼房,但生活设施简陋,基本上都是一间的房间,有客厅和厨房的套间比较少,就是有厨房,多数也是凉台改造的,屋内没有煤气设施,就是租房人自己做饭吃,由于居住的时间比较短,很少人购买煤气灶做饭,大多数人是用电器,就连平时喝的热水也是用电器,因此,生活设施不完善,引发火灾的隐患比较大。

除自己做饭吃以外,大约25%的城中村流动人口是在村里或附近的饭店吃饭,由于收入比较低,多数人是在比较小的饭店吃饭,而这些小饭店多数开设在村内小巷中,许多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因此,饮食安全也成为城中村流动人口面临的一个问题。

城中村流动人口数量多,流动性比较大,居住人群之间彼此来往比较少,相互不认识;房屋承租人与房东的接触也比较少,有些房屋承租人早出晚归,连房东都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通信联系方式。因此,城中村流动人口出现了突发疾病、室内出现失盗等意外或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救助,或求助及帮助解决的途径比较少。

3.城中村流动人口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推进,弱势群体逐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就城中村来说,城中村居民是失地农民,是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随着全社会对失地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关注,城中村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待遇。而城中村的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大,职业不稳定,收入微薄,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还没有得到社会各方面应有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不像城中村居民是失地农民,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城中村流动人口来源多元化,既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其他城市的,还有学生,流动性非常大,组织性差,所从事的职业比较分散,目前还属于没有形成某些特定属性的社会群体,客观上给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4.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

从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来看,由于城中村娱乐设施比较少,加上城中村流动人口对当地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娱乐方式比较单调,看电视、逛街、打牌(或玩麻将)是主要的打发业余时间的方式,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看电视、逛街、打牌(或玩麻将)的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2.2%、8.6%,除少数学生和准备考研究生的以外,在被调查的城中村流动人口中看书看报的比较少。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城中村流动人口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现象,既不能禁止,也不能很快消除,只能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逐步改善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加强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排除不稳定因素,加快廉租公寓建设,为城中村流动人口向城市居民过渡逐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1.充分认识到城中村流动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聚居区,在城市中起着非正规廉租公寓的作用。城中村流动人口数量比较多,居住相对集中,以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城中村流动人口工作岗位不稳定,收入比较少,流动性比较大,整体素质偏低,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这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宏观背景不相适应,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改善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

2.进一步加强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

首先,当地派出所应把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做细做好。按照暂住人口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当地派出所应在派出所内设立暂住人口登记办公室,责成专人负责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在暂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中村设立暂住人口登记站(点),派专人负责暂住登记和暂住证的发放工作。在目前派出所人力和财力比较紧张的条件下,应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做好组织工作,建立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网络体系,利用村民进行管理,派出所责成专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检查。

其次,村委会要把村里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外来流动人口不仅是村民出租房屋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外来流动人口的总体状况关系到村里的稳定,因此,村委会要充分认识到外来流动人口对村民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有关情况,成立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同时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只有每一位村民都树立起协助管理的意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最后,村民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有关规定,暂住人员拟在暂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暂住地10日内凭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进行暂住登记并领取暂住证。因此,城中村居民要明确自己在出租房屋时应履行的义务和相关程序,在外来流动人口入住时做好相关证件的登记及申报工作,暂住人员入住后应及时督促房屋承租人到有关部门办理和领取暂住证。在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期间,村民要多观察和了解居住人员的有关情况,有特殊情况及时向村委会和有关部门报告,形成“以房管人”的机制。

3.改善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首先,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整治城中村村内生活环境。目前多数城中村内饭店林立,小吃摊点多而乱,私人门诊、按摩服务等也不少见,非法经营、无照经营现象比较多,因此,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同时,城市管理、工商管理等部门应把整治城中村村内生活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净化城中村生活环境,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放心、有序的生活环境。

其次,加强社会治安与消防工作。城中村流动人口多而杂,无业人员较多,不便于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之音;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的环境是“握手楼”、“一线天”,消防设施不完备,因此,当地公安和消防部门要把城中村及其外来流动人口当作工作重点,采取相应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建立起确保城中村及其外来流动人口平安的运行机制。村委会在组织治安队和消防队进行自查的基础上,要建立起村民联防机制,做到信息畅通、反映迅速、处置及时,确保一方平安。

4.改善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

出租房屋是城中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只有出租房屋条件好,才能引来较多的房屋承租人,才能增加租金收入,因此,城中村居民在居住条件方面要舍得投资,改善居住条件。

第一,完善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生活设施。现在许多城中村出租房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生活不便,因此,城中村居民可以在现有的出租房间内进行隔断处理,增设卫生间区域和厨房区域,便于房屋承租人居住,同时还有利于消除用电器做饭等带来的安全隐患。

第二,增设网络宽带设施。在城中村居民出租的房间内,多数都有数字电视线接口,但基本没有网络宽带接口,就是有网络宽带接口的,也是一个用户带十几个接口,运行速度比较慢,经常掉线。电视机不便于携带,除长期居住以外,城中村流动人口很少购买,而电脑笔记本便于携带,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因此,城中村居民要适应信息时代和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改善网络宽带设施的现状,为城中村流动人口提供掌握信息、了解社会的窗口,也可以丰富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

5.加快廉租公寓建设

城中村流动人口多,市场需求大,而目前多数城市的廉租公寓建设都是空白,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城中村及其附近地区建设廉租公寓,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城中村要利用自身及目前城中村在吸引外来流动人口方面已形成的优势条件,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与开发公司联合,建设村内廉租公寓,为村民增收和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9年度项目“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系列专题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蓝宇蕴.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5).

[2]谭昌林.城中村廉租屋成因分析[J].农村经济,2007,(07).

[3]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8,(06).

[4]段成荣,朱富言.“以房管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础[J].城市问题,2009,(04).

[5]马光红.大都市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11).

上一篇:普通抽油机井管杆偏磨分析及治理对策 下一篇:最优组合边际分析的二元图形解析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