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它是真实的生活

时间:2022-09-18 03:54:40

最重要的,它是真实的生活

2012年的元旦半夜,熊亮和朋友们突入北京昌平已经荒废12年的“亚洲最大游乐园”的废墟未果,一行人继而转战野长城。如此出去“野”是熊亮工作的动力,而现在熊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做绘本。

一切皆可成书

绘本即图画书,用三联绘本馆图书编辑刘杨的话来说,就是“图文结合的出版读物”。绘本的文字精炼,图画优美,二者相互交融,好的绘本每一页都可称为艺术精品。出于直观的特点,绘本以儿童题材为主,但很多绘本老少咸宜。熊亮绘本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怪,但这种怪是与众不同的。熊亮绘本的怪,在每部作品中的体现也都不一样。

2012年1月2日,大兴亦庄工作室,熊亮为记者温上一壶茶水,然后开始讲述自己与绘本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小时候,熊亮在家里人特意为他准备的阁楼画室中自学成才。九几年上高中,熊亮在课余时间将《鲁迅全集》(选取部分文章)改编成为几百页的漫画。在经历过好几年的社会磨砺之后,熊亮开始创作绘本。2004年,中国图书市场根本不重视中国元素(不像现在),“彩色的图画书都算是创新”,那种环境下,熊亮独具上述特征的绘本作品《小石狮》完成,但因为策划太超前,书稿被积压了1年多才被发表。

熊亮外出旅行,在中国各地都会捡些小石头回家带给女儿。小石头们被绘上表情,成为了父女小石头剧场的常驻演员,也作为灵魂人物出现在绘本《我的理想》和《健忘症》中。有次带女儿去自然博物馆,专门演示蜜蜂复眼中的世界的装置,也启发熊亮和一个设计师朋友商量做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息的展示蜜蜂眼中世界的绘本――“一朵花在蜜蜂眼里不应该是好几朵,要不然蜜蜂还怎么采蜜。”随后他随手在记者的便笺上画出了一朵由等边六边形构成的花。

前阵去澳门,熊亮发现很多情景都和他的绘本《梅雨怪》有些神似,他笑着对记者描述了“一个里边长满蘑菇的老电表”,和当地的艺术家居住的下雨的市郊。提到澳门,人们首先可能想到赌场这些,熊亮说想在未来做个绘本,改变外界对澳门的看法……

一个故事构思20年

澳门的牛房仓库,在宣传熊亮驻场讲座时打出这样的宣传语来介绍绘本:“绘本很想把思维中的东西抓取出来变成一本可以翻动的书,文字、画面、声音、意识、任何东西都可以结合在一起,像自己一个人去拍一场电影或导演一部戏。”――熊亮的“生活成书”的制作皆为此理。绘本的制作也许看上去很复杂,但熊亮也指出,“每个人都可以是很好的绘本作家,只要把自己的思维通过图文顺畅表达出来,都会很生动。有些人做不好是因为想得太多。”

不管绘本标准如何,好的故事绝对是优秀作品的前提。写儿童故事时,熊亮指出要摆脱自我,站在孩子的立场,才能写出他们的故事。他认为,“自我”这个东西并不存在,人的性格都是比较物质的东西,被外界的影响(比如教育、受到的伤害、心理暗示)所左右,摆脱“自我”的关键,就是摆脱这些影响,然后人就可以像流水不停变化来适应创作――这也是他做了8年绘本的顿悟。

然而,就算超然自我,故事有时也需要时间的验证与沉淀。熊亮最喜欢海,20年前在海边一次真实的经历,让他萌生了一个纯诗歌化的故事(或者纯故事化的诗歌)的想法,但在10年前,草稿才算打完,而到现在故事的最终成稿也没完成。熊亮有时打开电脑,屏幕上会有好几个打开的文档,有些文档里的故事,还是五六年前的呢(写或修改到完全满意时,这些故事自然会浮出水面)。目前这台电脑里70%的故事,都是为做成图画书而准备(把描写部分分给画面)。

绘本的绘制也需要一定时间。“短篇故事画成绘本需要两三个月”,以前工作室的成员绘成的作品《京剧猫》也历时半年多才完成。在绘法上,传统文化艺术(如壁画、剪纸、木雕、青花、版画、皮影、脸谱、年画、水墨等元素)熊亮借鉴得很多,水墨画中衡量画者对毛笔掌握水平的笔力,在他的作品中也时常流露。“小时候为了练笔力,特意到车间请人车了一个钢杆毛笔,上边还顶着个钢球,坚持过一阵后,笔力没啥改观,掰手腕却越来越厉害了。”

熊亮认为,“抱着实用性为目的去做粗制滥造的书,是一种浪费。真正认真投入是件很环保的事,就像家里买个碗,如果做得好,不至于以后再买100多个容易坏的碗。”

想带着外孙逛后海

2002年,熊亮放弃了自己成立的收入颇丰的设计公司,来到北京继续曾经断档的创作。“早先画的绘本都比较成人化,像卡夫卡《变形记》那样。后来我有了小孩,开始组建工作室,做儿童绘本。”

2004年,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熊亮受邀绘制丹麦资助的新版《安徒生童话全集》的全部插画。3个月的略带急促的洋童画绘制,结合当年在深圳国外节日礼品工厂工作时对洋节的感受,让熊亮心里不是滋味。“国外的孩子,想到圣诞节,先想到圣诞老人,而国内的孩子,想到中秋节,却先想到现在吃的月饼。”中国孩子和传统文化的疏远,是熊亮“一个可记忆的中国”的出发点。后来,熊亮的行程瞄向泉州,抵达之后,一切与故乡相关的情感、文字、笔画全被唤醒,没多久绘本中国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小石狮》问世。

熊亮一边画绘本,一边关注着女儿的成长。“一个故事特别有趣,或一幅画画得特别好,我其实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这本书最后对孩子性格养成有没有帮助,有没有性格上好的引导。”而这位好爸爸的教育心得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培养善意的价值观;二、给孩子自由的环境,让他们爱玩,保持愉快的心态;三、最重要的一点,培养孩子的素质,不要过于限制孩子的阅读,孩子任何兴趣都鼓励他做到最好,以后他自然会有钻研东西的能力,不要考核孩子兴趣的价值,那样就变成了胁迫;四、扩展孩子的兴趣面,尽量让他们知识面广一些,孩子有什么问题都要详尽解答。

2009年,在熊亮的倡导下,公益杂志《绿孩子》项目组成立,这本绘本刊物拉近了乡村儿童和绘本的距离,为他们带来艺术和阅读的启蒙;每个季度,有5000本《绿孩子》杂志免费发往120所学校。从开始做绘本到现在,熊亮的收入远远没有当年自己的设计公司高,但他又远比之前快乐。熊亮告诉记者,以后老了有了外孙要带他到后海转转,到时指指传统文化的东西,也夸耀下自己当年的功劳。

08、09 《梅雨怪》、《金刚师》: 熊亮的这两部作品适合全年龄的读者阅读。如今国内已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熊亮在创作时,可以安心将水墨等传统元素作为一种手法而不是文化符号来考虑。《梅雨怪》则表达了一种随性率真的生活态度。《金刚师》讲述了金刚(不是猩猩)老师教风水火石、毛虫叶子学习的故事。两本书中金刚石和梅雨怪所戴的头套是熊亮的女儿熊添竹设计的,两个人物都看不到脸,因为熊亮想让读者“舍弃自我”,把自己当成主人公放在绘本世界里的感受。

10 《小石狮》: “我是小镇唯一的石狮子,小镇唯一的保护神。”小石狮是小镇唯一的石狮子,它担忧自己会被离开家乡的人忘记,但它也记得、牵挂着镇上曾经的每一个人。自《小石狮》之后,熊亮的绘本充满了中国文化符号,熊亮的爱人说熊亮那时画起画来就像个外交官。

11 《我的理想》: “我非常想做一名医生,还特别有名。我当一名医生的原因是有的医生治不了的病,我就给他们治,不让他死……”这是河北张合庄四年级学生王璞的一篇作文,名为《我的理想》,熊亮将之做成绘本,女儿小石头剧场的演员一一出镜。

12 《荷花回来了》: 这本书和熊亮小时候的生活有关。熊亮上小学时,有些同学来自学校旁边、南湖中央的许家村,这些孩子全都活泼好动,每天和莲蓬荷花为伍,但他们的生活终于被城市化建设所改变,只是在这个绘本中,有了个童话式的结局……《荷花回来了》的绘制部分由画家马玉在木板上完成,读者能在书上看到微裂的木纹,童趣之外还透着点沧桑。

上一篇:水溶性彩色铅笔与A4复印纸的奇异世界 下一篇:迈巴赫 珍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