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计算教学

时间:2022-09-18 01:46:51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计算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指出在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避免复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由于受过去计算教学方法的影响,以及对新课标理念理解的欠缺,在实际的教学中计算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引领之下,不断的去探索、创新,找出存在于计算教学中的弊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策略,使计算教学不断完善。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应策略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差一直以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为了从更深层次上加以探求正确的教学方法,加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我采取了与教师、学生座谈等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客观地反映计算教学的现状,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1.计算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在教学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运算技能。新课标下的课本虽然注重选取了与学生实际相关的例题,但是不同的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依赖于课本,更应该注重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易于理解的问题入手,使学生理解算法,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2.算法多样化出现偏差

(1)忽视算法多样化――刻板型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让学生弄清算理、法则而忽略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在教学2/3×7/9×3/2时,有的老师会强调要先运用乘法交换律后再计算而不允许直接约分,这样只会使学生成为进行程式化计算的“计算器”,阻碍了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2)过分依赖算法多样化,而丢失了最基本的经验型方法――随风飘型。

新理念要求算法多样化,有的教师对于一些一题多解的问题,就一味追求“多样”而忽视了最基本的经验型算法。

3.忽略学生对于算法的探索过程

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训练。这样的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4.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和数据计算的枯燥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习惯。具体表现为:经常抄错题、看错数、弄混运算符号、书写潦草、乱涂乱改、卷面不整洁、做完之后不检查等等。

这些现象从学生的心理上分析,与他们的情绪、意志和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情绪、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那么,学生在计算时的坏习惯将会日积月累,以至于无法纠正。那么如何对待这些问题,正是教师对于计算教学所要思考的方向,也是提高计算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

二、对于计算教学现存问题的应对策略

1.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计算的基础,实际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计算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中,教材就创设了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乘车去博物馆的情境,提出了“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问题。这样直接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计算法则的理解。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被现有的公式或理论所束缚,敢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学生学习完“化简比”的方法之后,我曾给学生出示:化简11/12:3/5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解法:(1)扩倍法:11/12:1/2=(11/12×60):(1/2×60)=55:30=11:6 (2)交叉相乘法:11/12:1/2=(11×2):(12×1)=22:12=11:6 (3)求比值化简法:11/12:1/2=11/12÷1/2=22/12=11/6=11:6 (4)通分化简法:11/12:1/2=11/12:6/12=11:6。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些方法是老师想不到的。实践证明,算法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是有帮助的。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归纳进而探求出高效的计算方法。

3.关注技能的形成探索过程

问题的解决首先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没有理解的算法仅仅是空中楼阁。在问题解决上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关注其形成技能的过程。新课标下的课本也选取了与学生实际相关的信息。小学生形成计算技能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12+8×3”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二步计算。为使学生掌握它的运算法则,有位教师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12元的铅笔盒和一本标价为8元的书,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同样的书,定价也都是8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第二步,讨论“12+8×3”怎么算。学生的说法不一,但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又追问“为什么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的实例说明。”使学生搞清楚再计算两种不同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知道书和铅笔盒各是多少元,再计算它们的总和。第三步,联系学生的生活,概括计算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不急于讲解计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境,以计算它们的总价。

小学数学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教师备课、授课时有意识的注意,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计算法则或计算顺序的实际背景,这样就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注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作用

培养良好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计算技能的重要过程。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也要严格要求,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和检验习惯。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尤为重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计算能力的问题,探求解决方案,寻求高效的解决策略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重方法的培养、重知识的积累、重能力的提高、重习惯的养成,真正使学生做到做前审题,形成做后验算的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家楣、孔庆委、李其维主编

[2] 《小学数学课程概论》 山东科技大学出版社 高荆主编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路》南方出版社 邓集元主编

上一篇:浅谈数学中的合作学习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