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感悟能力

时间:2022-09-18 01:43:01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感悟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即是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应被看成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极端建构主义”。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儿地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这样,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通过了。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感悟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平时不断地探究感悟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顺应教学改革要求。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探索感悟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应真正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自己起到的只是引导、协调、点拨、升华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不是代替学生完成一切工作

教师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对课堂设计合理,才能有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感悟的前提。

2. 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

创设和谐、民主、平等,欢愉的教学环境是保持学生积极性、最大地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的前提。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轻松的环境中,用研究的方式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俄罗斯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人在心情愉快时最能发现平时没发现的事情。”

3. 教师应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并时刻注意与学生的各种交流,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的探究感悟能力

(1)课堂设计方面:教师设计出学生能独立完成的课程,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查资料、总结差异等手段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只是在旁边加以引导和点拨。

例如:当a=-1、b=-2、c=-3时,求代数式(a-b+c)的值。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先摸索,再让他们互相讨论,很快就有很多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

教师在备课时应估计到提出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其中的过程,并总结出自己的公式。

(2)时刻注意学生的交流,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感悟。

例如:当a=-3、b=-2时,求代数式a-2b 值。

当有学生用巧妙的方法解出后,我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使他们的信心倍增。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类似的意外,若不注意,则会错过一个难得的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的机会,甚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

所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教师,都会适时地调整教学思路,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勇于创新,让他们思维创新的种子萌芽、生长。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这种意外,因为它往往带着“金子般的闪光”。

4. 就地取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已学知识就地解决它

5. 在教学过程中,不妨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和相关的历史材料,以提高学生对数学进行探究的信心和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探索、感悟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观点的转变,并扮演好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我感悟。

上一篇:对话、沟通与合作共享 下一篇:浅谈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