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18 12:35: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同学对课程的态度和评价,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态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28-02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党中央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并下发一系列文件强调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强调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据“要求”,广西医科大学从2011年9月份起,在大一新生中以限定选修的方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下简称“课程”),对课程的建构及效果进行探索。本研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同学对课程的态度和评价,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有效地开展。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广西医科大学2011级全体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一新生,共19个班级,847人。试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328人,女生519人。

2.调查工具。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卷,包含态度倾向、目标期待、课程要求、学习效果四个方面的调查问题。

3.数据处理。选择题部分用频数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自由填答部分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倾向分析。①重视程度。开课的班级普遍反映出对课程较高的重视程度,并认为应该把“课程”摆在“必修课”的位置,并受到重视。其中,99.6%的同学觉得有必要在大一开设“课程”,并应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针对不同主题开设“课程”。学生们还提出希望下课后老师能在教室里多停留几分钟,以便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可见我校大一新生对“课程”有着很高的热情和重视。②喜爱程度。调查显示,95%的听课同学都对“课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喜爱。③参与程度,84.1%的学生表示都能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们的听课状态较好。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评效果分析。本研究从听课感受、课程针对性、课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总体评价四个方面,以学生自评的方式呈现“课程”效果。①听课感受。让学生用5个词来形容学习“课程”的感受,根据学生们写出的形容词极性,即积极、中性、消极,进行整理汇总,经统计共有103个不同词组,其中,73个积极词汇,20个中性词汇,10个消极词汇。从对词汇的分析上看,广大学生对“课程”有着积极的感受。②课程针对性。对教师授课针对性的回答,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有较好的针对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但同时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无针对性”(3.2%)和“不能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5.4%),这反映了“课程”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要求,在“课程建议”中有不少学生提出,希望“上课的老师能够更多地从学生角度来谈及生活中出现的和关心的事”……这表明了广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给予了较高的期望,课程的针对性可以进一步提升。③课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和融入程度,是衡量听课效果的指标之一。按照融入课程的程度从高到低,划为4种水平:A.能够运用所学,对自己的心态进行积极调解;B.在课后与同学谈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C.关注报刊杂志报道的相关内容;D.左耳进,右耳出,听听而已。结果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课程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程效果较好。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在需求分析。本次调查从学生对课程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期待、教学方法建议三个方面考察他们对课程的内在需求。①目标要求。在问及同学们“认为学习心理健康课程能给你带来哪些帮助”,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个性的发展”。可见广大学生对课程的目标更多的是希望促进自身的发展。②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本课程共开设了十个专题,通过学生填写“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反应出学生们对专题的偏爱程度依次为:生涯发展与规划;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适应与心理健康;构建健全的自我;认知方式与心理健康;成功人生的心理资本;心理健康概述与心理测量;人格培养;心理亚健康识别。此外,学生们还列举出“恋爱与心理健康”、“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专题,足可见广大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度和关注度很高,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应对危机、维系关系、促进生涯的发展。③教学方法。经过统计,近半数的学生最喜爱教师用个体案例、生活事例进行教学,其次是专题讨论的形式,再次是活动、游戏和行为训练等,而偏重知识理论的教学方法普遍不为学生们欢迎。

三、讨论及建议

1.课堂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较好效果,应充分注重课程教学。调查显示,学生们对“课程”持普遍欢迎的态度,认为对自己有帮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组织团体辅导和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将课堂中习得的普适性原理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心理健康课程在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注重“课程”教学,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2.综合考虑实际,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身在社会大环境之下的大学生,又处在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课程”的开设应结合社会环境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确立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一是结合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调查反映了学生普遍对生涯发展和规划持很高热情,表明同学们意识到了当今人才竞争正日趋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二是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存在问题来设立。“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开设不同的专题,以达到学生能科学、合理地看待和解决成长困惑。

3.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育者可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理论研究等方式,了解大学阶段普遍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准备教学素材。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围绕学生进行,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4.合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适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目标最优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交流、情景模拟、视频分享等方法在调查中显示普遍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心理课堂中适当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如热身、分组、团队合作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编排心理剧表演、心理故事讲述、人生哲理散文朗诵等体验式方法,使他们在体验与分享中收获经验,获得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首先成为“社会活动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启悟开智。大学生学会认识自己,主动调控自己,确立成长方向,即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引论[J].教育研究,2003,(6):81.

[2]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6-47.

[3]王小清,卢健健,谢泽源.大学生心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与单一化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345-347.

[4]韩云萍,王跃,朱丽芬,余燕.课堂教学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609-611.

[5]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20.

上一篇:信息技术点亮小学英语字母教学之光 下一篇:食品类专业人才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