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的认知考察

时间:2022-09-18 11:25:40

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的认知考察

摘 要:汉语中存在许多三字格习语。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合成类型和内在认知机制。我们认为,从概念合成的层级性角度看,三字格习语的合成分为高层级合成和中层级合成;从合成方式的不同看,又可将其分为自然组合性合成、糅合型和截搭型三种合成类型,且三字格习语大多属于糅合型合成,在糅合型概念合成中会出现先截搭后糅合或者先自然组合后糅合的构成方式。

关键词:三字格习语 概念合成理论 认知机制 合成类型

一、引言

汉语中存在大量三字格习语。如汉语中“拜把子”表示朋友结为异姓兄弟,“落水狗”比喻失势的恶人,“闷葫芦”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卷地皮”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等。这些习语生动简洁,形象鲜明。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探解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合成类型和内在认知机制。

本文的研究主要以《中华成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为依据,其中《中华成语大词典》共收成语22000多条。另外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释义。

二、概念合成理论

Fauconnier(1985)提出一种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旨在解释词际、句际之间的语义关系,并且“主要研究在线的意义建构。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材料的,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理论,而是思维的理论”(张辉,2003:50)。经过多年对心理空间理论的研究,Fauconnier和Turn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概念合成理论(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或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或the blending theory),简称合成理论,用以解释隐喻、虚拟、指示代词、语用预设等诸多语言现象。而所谓概念合成,就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就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和思考时为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tual packet)(Fauconnier & Turner,1996:113)。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临时性的实时(online)动态概念,是人们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景时构建起来的部分、暂时性的表征结构,且心理空间的建立依赖于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框架(Grady et al,1999)。Fauconnier和Turner发现,当人们思考或言语交际时,意义的构建会在域内和域际之间进行心理操作,也就是说,在交谈或思考时,意义的在线构建实质上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跨空间映射,即来自两个或多个输入心理空间的结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放射到一个新的空间,这便是空间整合(Fauconnier,1997)。“客观地说,整个组合原本是全新的活动,可因大量来自熟知输入空间的投射而立即呈同一性和可及性”(Faunconnier,1997:172)。可见,概念合成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中的部分结构组合成一个新的概念结构。确切地说,“整合会衍生一个在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首先,来自各输入空间的语义要素使得那些原本在各自孤立的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相互关系,在整合空间中成为可能”(Fauconnier &Turner,2002:42)。在此的新显结构显然是概念合成的核心部分,也是空间合成的最终结果。该新显结构“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等方式,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形成”(汪少华,2000)。对于这三个认知机制的具体内容,王文斌(2007:109)业已详述:所谓“组合”,就是指将输入空间的映射组合起来,这一组合将原输入空间的映射组合起来;所谓“完善”,就是指借助知识背景、文化和认知模式,将业已组合的结构映射到合成空间,并产生某种结构,使其更加完善地合成在一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拥有自身逻辑的结构系统;所谓“拓展”,就是指根据合成结构自身的逻辑,对新显结构进行独立的认知操纵。

概念合成和新显结构概念能对语言理解过程中的概念聚合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王文斌,林波 2003)。那么,汉语中三字格习语是怎样被理解的呢?在概念合成中存在哪些合成类型?借助合成理论,我们可以对此作出解答。在解答之前,我们先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层级性问题,这有助于之后对三字格习语类型的分析。

三、概念合成的层级性

张云秋、王馥芳(2003:46~49)指出,概念合成理论考察了概念合成过程中多方面条件及途径,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作为合成要素的单词是以义项为单位的,因而具有层级性。概念合成的层级性是指如果两个概念在其基本义或本义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进行合成,那该合成即为低层级合成,如:“吃饭、喝水、唱歌、跳舞”等;如果两个概念在其引申义(其中包括转喻义或隐喻义)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进行合成,那么这种合成是高层级合成。本文所研究的三字格习语显然属于高层级合成,因其有两个或三个概念在其引申义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然后按照词语组合的顺序进行合成。如“出风头”(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卷地皮”(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霹雳手”(指断案敏捷的人)、“炒鱿鱼”(比喻卷铺盖走人,指解雇)等组合就是概念的高层级合成。但我们发现,诸如“放冷箭”(暗中放箭射人)、“干瞪眼”(干着急而没有办法)、“每事问”(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等组合却是由一个概念以其基本义,另一个概念(包括两个概念组合成后的新的概念)以其引申义进行合成的,这种合成介于低层级合成与高层级合成之间,也就是说概念合成的层级性不仅只有低层级和高层级两种,我们暂且称该种合成属于中层级合成。以“干瞪眼”为例,在这一构造中,“干”仍是以其基本义出现在构造中,而“瞪眼”的意义通过隐喻发生了延伸,因而,像“干瞪眼”这种构造的概念合成是熟语中层级的概念合成。

四、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的基本形式分析

王正元(2009:35~40)将概念合成分为非组合性概念合成、糅合型合成以及截搭型合成三种基本形式。所谓非组合性概念合成,是指自然语言并不是修饰与被修饰这样简单的关系,或者说,有些形式并不是组合性的,而是概念合成性的。比如“吃醋、吃人、吃父母”等意义并不同于“吃饭、喝水、唱歌”等。也就是说,来自自然组合性的意义不同于来自概念合成的意义。此处所提及的自然组合性类似于上述中的低层级概念合成,即两个概念的基本义之间的自然组合。所谓糅合型合成,是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合成(沈家煊,2006),相似性是糅合型合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将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域合成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并且基于相似性或类推的隐喻句子都表现为糅合型概念整合。所谓截搭型合成,是指转喻结构把两个具有相关性(correlation)而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空间合成在一起产生新的概念意义。至于“糅合”和“截搭”,沈家煊(2006)给出了形象生动的描述:“糅合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例如“打死虎”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这个习语包括“打和抨击”和“死虎和失势的人”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从字面表征看,“打和抨击”和“死虎和失势的人”是各具本质特征的,两者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是相似性分别把两个概念连接起来:“打”具有“给某人或某事造成伤害或损伤”的意义,而“抨击”具有“用言语或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的意义,两者在该层面的意义相似连通,从而这两种概念空间合成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意义;而“虎”常象征着有权有势的人,“死虎”则可以通过隐喻延伸为“已失权势者”,也即“死虎”与“失势的人”概念特征糅合在一起而得到新意义,这种新意义就是新显结构。也就是说,“打与抨击”、“死虎与失势的人”两个概念空间可以通过映射连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基本上属于糅合型概念合成,相似性是其合成的基础。我们发现,虽然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基本上没有单独的截搭型合成,但是在糅合型概念合成过程中会出现自然组合性合成(或低层次合成)或截搭型概念合成。比如:“卷地皮”指把地皮都卷走了,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其中“地”和“皮”先进行截搭:地(表面)+人或生物表面的一层组织(皮)地皮;而后进行糅合型概念合成。“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其中“牛”和“皮”先进行自然性组合,而后再进行糅合型概念合成,不过该种概念合成可整体看作是糅合型概念合成,本文不作讨论。总之,我们可以将三字格习语的概念合成的基本类型归纳为:大多是糅合型概念合成,同时在糅合型概念合成中也会出现先截搭后糅合或者先自然组合后糅合的构成方式。

五、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在线认知解读过程

如上所述,汉语三字格习语多为糅合型概念合成短语,有时候也融合了截搭或自然组合性的概念合成,并举例作出简要的分析。但对于具有合成特征的三字格习语的形式意义特点的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合成产生和产生后的意义如何形成,也就是习语合成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分析。对此,我们将借助概念合成理论作出回答。

(一)糅合型合成

“糅合型合成”的习语在合成过程中具有隐喻特征,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两个概念之间的组合。如:

(1)拜把子(异姓之人结拜为兄弟)

(2)闭门羹(拒绝客人进门)

例(1)“拜把子”是糅合构词,“把子”是指把东西扎成一堆或一群人。它糅合的过程是:“捆成把子”是一根绳子①,“结拜异姓兄弟”是另一根绳子。从人的认知角度来看,这两者都是指“把对多个体的东西弄成一个整体的东西”,“捆成把子”是具体的行为,“结拜异姓兄弟”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但它们二者在意义上具有相似性。为了通过一个简单而形象的习语来表达“把许多个体的东西弄成一个整体的东西”这个意思,抽取“结拜—异姓兄弟”的“拜”和“捆成—把子”的“把子”,糅合成了“拜把子”。例(2)“闭门羹”也是一个糅合构词,它糅合的过程是:“闭门不让他人入内”是一根绳子,“不让客人入内吃羹”是另一根绳子。这两者都是指“拒绝客人进门”,二者在此意义上具有相似性。为了有一个言简生动的习语来表达“拒绝客人进门”这个意思,抽取“闭门以至客人不能入内吃食”的“闭门”和“不让客人入内吃—羹”的“羹”,糅合成了“闭门羹”。例(1)和例(2)的图示如下:

A结拜 B异姓兄弟(把许多个体弄成一个整体) 拜把子

X捆成 Y把子 (把许多个体弄成一个整体)

A闭门 B客人不能入内吃食 (拒绝客人进门)

X不让客人入内 Y吃羹 (拒绝客人进门) 闭门羹

图1:“拜把子”和“闭门羹”

下面是有关“闭门羹”概念整合过程的图式:

图2:“闭门羹”糅合型概念合成过程

上面左右两边是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左边是输入心理空间1“A:闭门;B:客人不能入内吃食”,右边是输入心理空间2“X:不让客人入内;Y:吃羹”,连接两个域的虚线箭头表示它们通过类属空间有间接映射的联系;上面的心理空间代表类属空间,是输入心理空间1和输入心理空间2具有的相似的概念结构,在本例中类属空间是“拒绝客人进门”。人们在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是从心理空间1中抽取高一级的概念结构,如上图从“闭门不让客人入内吃食”中提取“拒绝客人入内”,然后把它投射到心理空间2中。下面是一个合成空间,它表示人们理解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概念后,把表示同一概念的形式放在一起,并将其匹配关系存入大脑中,便于下次运用时直接调出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信息投射至类属空间;同时,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有选择性的投射,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新显结构。

(二)先截搭后糅合型合成

截搭型合成的习语具有转喻的特点,它由两个相关而不相似的事件组成,它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赵艳芳,2001:116)。在此,我们将对一些习语通过先截搭后糅合型合成形成新意义这一合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比如:

(3)卷地皮(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

例(3)中,“卷地皮”中的“地皮”的构成方式,是由两个概念域构成,一个是“地的表面”,一个是“人或生物表面的一层组织”,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关联的,都涉及到了“表面”,但两者并不相似,但可以通过截搭合成,其合成过程是:先截取一根绳子中的“地”这一段,然后截取了另一根绳子中“皮”这一段,合成“地皮”。“地皮”中用“皮”来转指“表面”,就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有关“地皮”概念合成过程见图3:

图3:“地皮”截搭型概念合成

上图左右两边是两个心理空间,左边是输入心理空间1“土地的表面”,右边是输入心理空间2“人或生物表面的一层组织”,连接两个域的虚线箭头表示它们通过类属空间有相似性,类属空间是“事物的表面”;下面是一个合成空间,表示人们理解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概念后,把具有相关概念的形式通过压缩合成在一起。

以上分析了“地皮”的构成方式,并阐释其如何通过截搭合成的。对于“卷地皮”的糅合过程同上述中“拜把子”,在此不详细论述,只给出“卷地皮”概念整合过程的图式:

图4:“卷地皮”糅合型概念合成

六、结语

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对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基本合成类型和内在认知机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从概念合成的层级性角度看,三字格习语的合成分为高层级合成和中层级合成;从合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自然组合性合成、糅合型和截搭型三种合成类型,且三字格习语大多属于糅合型合成,在糅合型概念合成中会出现先截搭后糅合或者先自然组合后糅合的构成方式。对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内在认知机制即合成类型进行阐述有助于学习者对三字格习语的掌握。

注 释:

①此处提及的“绳子”出自沈家煊(2006)所说的“糅合好比是将

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该文对“拜把子”的分析方法类似于《“糅合”与“截搭”》中的分析。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MIT Press,1985.

[2]Fauconnier,G.&M.Turner.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In Adele Goldberg (ed.).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 and Language[C].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6:113.

[3]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42.

[4]Grady,J.,Oakley,T.& Coulson,S.Blending and Metaphor[A].In G. Steen & R.Gibbs(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

[5]李福印,田聪.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2).

[6]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7]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5).

[8]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9]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10]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3).

[1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4).

[13]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4]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6]张云秋,王馥芳.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17]中华成语大词典[Z].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18]现代汉语成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黄 龙 余玲丽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姜 玲 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200235)

上一篇:翻译策略中辩证统一的归化与异化 下一篇: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