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8 10:39:24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大多数的企业紧缺理论知识扎实且具备良好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类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类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游类专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81-02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训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创办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实训建设的主导方向。

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概述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训练的场所,具有学生受训所需的软、硬件要素,即技术方面、人员与设备的支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的场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综合素质。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培训受训者职业技术能力的功能、社会和研发功能。校外实训基地须具备培训受训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功能、预就业功能、产学研合作功能、信息反馈功能以及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功能。

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立足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学生技能培养,提出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思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技能的平台,也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场所。在参加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实训基地也应成为培养学生们创业精神和提高职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场。

二、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在宏观上还没有建立权威、完善的高职实训基地的建立准则和管理制度,在宏观上进行的调控还远远不够。企业在接收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训时,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企业生产资源及原材料,提供实训期间相应的实训管理及安全保障措施,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在这方面,政府并没有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基地建设专项补贴,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校外基地建设合作的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和推行校企合作。此外,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上,国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各个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中职责不明确,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

(二)实训基地的师资能力较弱

高等职业教育是要求专业教师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目前,我国尚没有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范院校,多数从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教师均来自非师范院校,实训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导致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也陷入了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理论知识比不过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赶不上中专技校的学生的困境。

(三)教学中实训室、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还远没有达到开放型实训室的目标。一方面,实训室开放时间有限,校内实训场所容量小,实训室的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缺乏专项基金,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设备的投入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这些原因造成了学校实训基地无法向开放型实训基地和共享型实训基地类型转变。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师在岗期间,多数都是研究型的教师,很多实训教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实践经验。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仍是少数,尚未形成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已蔚然成风。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同高职院校在建立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合作方面还没有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企业并没有有机的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停留在一时一事的合作上,多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参与层次总体不高。

三、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为了规范实训教学,保证实训的顺利展开,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就必须加强对于实训教学的管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打破旅游专业在设备配置上和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按专业群的理念综合考虑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实训室进行优化调整,抓好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构建。同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与相应的基地建设专项补贴,并建立协调机构共同推行校企合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必须建立一支机构合理、数量相当,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训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应多派中青年教师进入相关的行业的各个部门兼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外出学习时,学校要多指派中青年教师带队实习,在旅行社和酒店兼职,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的运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把行业中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出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支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实用人才。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坚持以市场的用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始终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力求将就业市场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题框架的依据。这就要求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依托作用和院校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和实训室来辅助教学,对实训过程和实训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参加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要认真对待岗前培训,在实训期间要接受学校和实训基地的双重管理。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教学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缺乏科学健全的实施标准。高职院校应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日本“产学合作”的办学方式,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企业可以依据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协同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也可主动提出将教师、课堂、学生外置到企业,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办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提高专业能力。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在于,满足高等职业旅游类专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将理论、技能和能力综合的培养、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突破口。要紧密的围绕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使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前熟悉职业环境,唯此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徐岳清.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李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 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 刘红梅.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5,(2).

[6] 王继斌,李国会,雷兆武,李晓华.论高校环保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7] 吴敏,赵荣辉.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新构建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6).

[8] 李巨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1).

[9] 黄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6).

[10] 任旭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2,(7).

上一篇:浅谈公立医院绩效管理 下一篇:基于结构方程的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