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金库”的治理

时间:2022-09-18 09:41:36

浅析“小金库”的治理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小金库”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形势下的“小金库”设置和存在方式不断出新,在某些方面,它已经成为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根源和温床,严重干扰了财经管理秩序。我们必须明确其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根治“小金库”的对策。

关键词:“小金库” 特点 对策

总结近年来国家对“小金库”的治理工作,很容易发现私设“小金库”的行为逐步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随着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小金库”的总体趋势虽然是在下降减弱,但是留存下来的或者新设立的“小金库”手段也在不断翻新,隐蔽性也越来越强,这些都对新时期的治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一、“小金库”的特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的《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09】18号)中指出“小金库”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这一定义不再强调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把“小金库”的表现形式扩展到了了各项资金及其形成的资产;明确了“小金库”的唯一界定界限为“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小金库”的外表形形,内容错综复杂,表现五花八门,“小”已难涵盖其实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小金库”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多样性、违规性

“小金库”资金主要是由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通过截留拨款、虚假列支、隐匿收入等手段聚集而成的,性质上属于公共财产,具有公共性。其资金形态主要表现为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明确反映了资金来源多样性的特点。不管“小金库”资金来源渠道如何,国家财经法规都明令禁止将公有资金划入“小金库”而不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因此,资金来源又具有了违法违纪的性质。

2.“小金库”资金去向具有违法性、私人性、小集体福利性

“小金库”资金通常用于违反财务规定的不合理支出,主要表现为:弥补经费(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购建资产(多为超标准配置办公设备、购置车辆,个别是超规定兴建办公大楼),发放奖金、津贴、福利等(主要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超标准、多形式、多渠道的发放),接待宴请、公款旅游,礼品礼金支出,私分(特别是小范围的私自瓜分,已经涉嫌侵吞国有资产和贪污)等。这些具体的资金去向彰显了其违法性、私人性、小集体福利性的特点。

3.“小金库”资金存放形态具有多样性、隐蔽性

“小金库”资金来源上的违法违规,不可能让多数人支配,行为主体在存放这些资金时也必然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使他们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实际中,有的“小金库”,存放方式虽然单一,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有价证券等多种形态;有的“小金库”,同样的资金存放形态,由若干经办人员分散保管,保管人员彼此之间互不知情。

4.私设“小金库”行为主体具有公职性

私设“小金库”行为的实施要求行为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公职或公务,否则,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单位公共资金的进出,也无法将这些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转入到“小金库”。只有行为主体手中拥有权力,才能使其有机会利用职务之便开展违规行为。行为人具有公职性也就成为获取“小金库”资金的必要条件,这也是私设“小金库”行为的共同特点。

二、“小金库”的发展态势

“小金库”现象由来已久,纵观其起因和发展,它既是一种消极的历史现象,也是一种腐朽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经济现象。我们必须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其发展态势,为探究根治“小金库”的对策做好充分的准备。

1.受益对象从个人扩大到小集体,检查和治理难度加大

私设“小金库”从事违规行为,由主要领导、财务人员等少数人勾结而为,逐步发展成为单位领导与财务人员串通,让单位全体职工参与私分国有资产,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局面。“小金库”打着公家的招牌,实现了小集体的利益,导致没有人愿意检举揭发,纵容了“小金库”势力的扩张态势,给治理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2.易发区延伸,高发区转移,监管范围和重点应相应调整

“小金库”的易发区立足于工商企业而呈蔓延态势,高发区也已向行政事业单位转移,特别是少数权力部门、金融机构和垄断行业及其下级预算单位。由于易发区的延伸,高发区的转移,合理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显得尤为必要,要求更多的投入人力和物力来调整监管范围和重点,增强治理力度。

3.资金来源更加复杂,存在方式更加隐蔽

资金来源上除了传统的隐匿收入、截留拨款外,又出现了虚列支出,虚假套取财政资金等手段。存在方式上除了传统的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外,又出现了向下属或关联单位转移设置的股权、债权方式,这种形式的“小金库”隐蔽性更强,只有经办人员和个别领导等少数几个人知道,有的单位甚至只有一人知道。

三、根治“小金库”的对策探究

“小金库”要取得长期治理效果,实现中央提出的“彻底治理小金库”的目的,就要实行“小金库”的监管常态化。不仅需要个体的部门单位不断强化内控制度并落到实处,更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还要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创造一个真正的“诚信社会”。

1.强化防治“小金库”立法

“小金库”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治理难度的增加,要求强化防治“小金库”的立法。目前,我国防治“小金库”的法律法规总体地位偏低,法律法规过于分散,对“小金库”违法行为处理偏轻偏软,直接规范该问题的法律规范太少、防治该问题的法律法规体系仍存在盲区。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综合法律法规体系,立法上加大对“小金库”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迫在眉睫。

2.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小金库”问题通常伴随着其他违规行为的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应推进容易诱发“小金库”问题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堵塞“小金库”产生的制度根源。为此,要着力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着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规范工作,着力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党政机关办企业制度,严格党政机关利用职权无偿占有企业钱物政策制度,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

3.加大“小金库”监管力度

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防治“小金库”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防治主要领导的决策不受约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加强政府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小金库”问题,通过检查同时促使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三是要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使“小金库”问题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形成高压态势,常抓不懈。四是要形成日常联合查处机制,综合监管“小金库”行为,全方位打击“小金库”行为。

4.加强单位内部控制

治理“小金库”离不开加强单位内部控制。首先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修养,使会计人员从主观意识上和客观能力上都能主动抵制违法行为,这对一个单位尤为重要。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检查制度,通过强化对单位内部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要强化不相容职位分离制度,合理设置内部岗位,形成良好的监督、制约机制。最后还要做好重点业务环节的控制制约。

上一篇:产蛋鸡霉菌毒素中毒的诊断体会 下一篇: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