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应对暴躁

时间:2022-09-18 09:40:19

摘 要: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面对一些情绪暴躁的孩子。孩子的暴躁很多情况下有其特殊的形成机制,需要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友善应对。孩子的暴躁一般有三种情形:幼儿期集体玩耍经验的缺失,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只按自己的道理行事、是非思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典型的注意力涣散特征,认知转移有障碍。了解孩子暴躁产生的心理诱因,理性对待,友善帮助,是家长和老师必须亲力亲为的重要事项。

关键词:暴躁情绪;应对策略;理性

“哎呀,这孩子又发脾气,真难收拾。”家长们往往会如此抱怨。“怎么办呢?就因为某学生,不停地制造混乱,这堂课间断了好多次,真是头疼。”老师们也经常这样无奈和愤怒。是怎样的孩子让家长困惑,让老师头疼?对此种教育教学中经常性发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是不行的,深入一步观察和思考,我们会发现,正是那些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会突然暴躁起来的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难以应对。

先哲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容易……但是要找到适当的生气对象、掌握恰当的分寸、挑选恰当的时机、选择正确的理由、采取恰当的方式……就不那么容易了。”

暴躁型孩子正是在生气对象、分寸、方式等关键问题上处理不当才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麻烦――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当孩子在家或在学校里突然暴躁起来的时候,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考虑、应对才好呢?下面就通过三则案例加以分析。

案例一:幼儿期集体玩耍经验的缺失,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在校就读三年级的小A,在家长、老师眼里“一直是个好孩子,学习上进、主动,追求完美,成绩优秀”,可是一旦开始暴躁,就完全无法处理。一次活动课上,几个同学一起打乒乓,因自己发球失误,结果输了比赛,要换另一位同学打球。他暴跳如雷,随即将乒乓板扔向同学并大吼。老师上前劝阻,他仍然疯狂地大吼,并不断地去寻找地上的小石块,想要扔同学。老师无奈,只能抱住小A,这样持续了10分钟左右,小A情绪才稍微稳定了一些。过后他也知道自己行为很不好,表示后悔。

就像老师们说的那样,“小A一直是个好孩子”。当被问到“你在什么时候会暴躁起来”的时候,他说“和同学玩游戏……下棋输的时候……觉得讨厌生气的时候……”很明显可以看出,小A同学在有不合心意的事情上,在和同学相处不恰当时会暴躁起来。

案例分析与应对: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A是在自己的希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因而暴躁起来,情绪失控的。这种“在自己的欲求行不通时的感情难以控制”引发的暴躁问题是低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

多数孩子在小学里才出现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出现过类似状况,但在幼儿园两位老师、一位保育员的细致监护下,扼制了下来,并没传达到父母的耳朵里,未能得到有效关注。结果,幼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到了小学――这个师生并不如影随形的场所中爆发了出来。

究其原因,孩子幼儿期“集体玩耍经验”的丧失,规则意识缺失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有效控制个人情绪的主要原因。对于此种类型孩子的暴躁,情绪化的责骂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引导孩子回忆自己暴躁时的场面,给他一个从旁观者的角度自我观察的机会。通过交谈,试着让当事孩子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一边接受这些意见,一边代替周围孩子将他们的意见和心情讲给他听。这样,暴躁的孩子就可以逐渐成为一个可以理解其他儿童意见和心情的孩子。类似的心理疏导和言语交流自然离不开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孩子家长的有效配合。幼儿时期的不当教养,必须在小学阶段予以积极有效的补救。

案例二:只按自己的道理行事,是非思考,以自我为中心

就读于四年级的小B,是一个智商高、聪明的孩子。因为某些小事总是对班级某一特定的男孩施加暴力。一次,他将那名男同学按倒在地,并使劲地卡脖子,不断嚷:掐死你!(平时他也总是对该男生施以暴力)

班主任带着小B寻求笔者的帮助。问到他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他说:“他说话声音太吵了,太烦人,所以我就去揍他。”当问到打架时是什么感受,他说:“就一个字,爽”。笔者又问到:“那你事后会后悔吗?”他干脆地说:“不会,我才不后悔呢!他活该!”语气相当粗暴。年轻的女班主任说:“一旦小B发起脾气来根本就无法控制自己,越劝越凶,而且他始终认为自己做得很对。”他总是强调自己的道理,完全不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是非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案例分析与应对:

通过咨询了解到小B同学的脾气暴躁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小B父母隐瞒离异的信息并在外地工作,小B则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B的暴躁行为在他得知父母离异后愈发明显强烈。爷爷的教育方式则是一味催化剂:当小B被学校老师告知犯错时,爷爷就是罚他跪在地上并用皮带抽打,是一种典型的暴力式教育方式。然而当小B达成爷爷的意愿,表现良好时,他就可以自由地上网游戏。这让小B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在暴力的教育方式下形成了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模式。

他的简单理解是:爸爸妈妈离婚了,不要我了,不爱我了;做对了,就可以自由安排,玩游戏;错了,不符合爷爷的要求就要挨打。就像小B理解的那样,“他惹我了,就要挨打,谁叫他不对在先呢!”他就这样依靠暴力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满,顽固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像小B这样家庭关爱缺失,接受暴力教育的孩子出现暴躁现象,在学校中为数不少,具有一定代表性。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家长要明确对孩子的关爱是最重要的,就像陶新华博士讲的那样:当父母离异时要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生活在一起,但爸爸对你的爱是永远不变的,妈妈对你的爱也是永远不变的。这需要不断反复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让他感受到虽然父母离异,但对孩子依然充满着爱。其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应多样,要科学、合理,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教育出简单暴躁的孩子。

案例三:具有典型的注意力涣散特征,认知转移有障碍

就读于四年级的小C,每次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或他有疑惑,就会大喊大叫,经常打断别人,不管时间、场合,经常引发课堂教学停滞。然而在课后,老师一对一与其交流时,他又是一个极懂礼貌,思维反应迅速的孩子。同样在与家长一对一交流也表现良好,基本道理都很懂。

一次课堂上,小C的笔不见了,他就开始找笔,完全不顾这时老师正在上课。不仅如此,他趴在地上一边找一边喊:“我的笔呢?我的笔不见了呀?”满教室地找,满教室地喊。老师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下课再找,先上课吧!”可是,尽管老师和善地提醒,小C却愈发不可收拾:他开始狂躁,先是抽泣,然后大哭起来(小C是个男孩子)“我要找笔呀!我的笔不见了呀!”班级课堂就此停顿下来。

案例分析与应对:

该案例中,就小C同学在课堂上插话的现象,笔者曾问他:“为什么你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他说:“如果我等到老师叫我回答时说,我可能会忘记自己要说的话,如果努力去记住想说的话,那我就跟不上大家的讨论了。所以,有时当我喊出答案时,我的话就好像不着边际了。自己也不清楚怎么会这样。”

通过谈话,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小C的真实内心世界,不是他不想遵守纪律,而是他缺乏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活动记忆能力”,是一个人处理多项工作的能力。像小C那样,既要思考老师的提问,又要观察周围同学的情况,还得遵守课堂上特定的纪律要求,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小C来说会使得他的思维受挫,无法运转。因此,像小C这样活动记忆欠缺的孩子并非有意抵触老师、不遵守课堂纪律,而是他根本就无法高效灵活地解决多项事件,筛选出合适的方法来应对问题。

在小C找笔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还存在着另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小C从一个情景(笔丢了),转换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情景(要上课)时,出现了问题。一般孩子会很明确地告诉自己,可以先上课,下课后再找笔。实际上,从心理角度上来讲,要求孩子从一个思维状态(笔没了,需要找回来)转换到另一种思维状态(上课时必须在座位上听课),一般孩子都能顺利地转换过来。然而小C不行,因为他存在着认知转移障碍,很难从先前的思维活动中释放出来。当面对不同选择,就有可能问题百出,如果此时受到指责与冲击,就会引发暴躁行为。

笔者咨询后发现,小C是较为典型的注意力涣散儿童。这类儿童难以保持注意力和作出持久的努力,在听别人说话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做事无条理,说话过多,缺乏耐心,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做事,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强行插入别人的谈话等等。他们以做事无条理、感情易冲动为显著特点。这些孩子对自身的情感状态知之甚少,同时他们也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这类儿童获取对自身情感状态最基本的了解,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情绪,同时还要加强注意力持久性训练、注意力有目的转移训练等等。

以上三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暴躁型儿童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孩子并非愿意发脾气,故意不顺从,他们只是在发展适应力和挫折承受力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他们缺乏相关的技能,他们其实最需要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帮助。

如果孩子们有能力,我们相信,他们就会做得很好。如果孩子们做不好,我们需要找出原因,以便给予他们帮助。不贴标签,不简单化归结到品德层面。让我们共同关注暴躁的孩子们,用我们的和风和细雨!

参考文献:

[1][美]罗斯W格林.如何引导暴躁的孩子[M].张静,译.中信出版社,2003-01.

[2]刘妍洁.同伴接纳与拒绝个体影响因素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2).

[3][日]原田,正文,藤沼,等.走入孩子的心灵 消除情绪障碍.张蕙,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上一篇: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下一篇:动手操作四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