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执法应注意什么

时间:2022-09-18 07:20:12

反垄断执法应注意什么

必须改变两难困境

在美国反垄断的高峰时期,政府反垄断机构频繁出击,传讯垄断企业领导人铁面无私,肢解垄断企业更是毫不手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优势和经济霸权受到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挑战,美国政府在反垄断执法方面虚与委蛇,致使反垄断法形同虚设。

一方面,美国政府对国内的规模垄断视而不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默许甚至鼓励、支持垄断势力的发展。一大批垄断的超级巨无霸在他们的批准与支持下建立起来;另方面,在竞争对提起反垄断诉讼的条件下,美国政府和司法当局十分热衷于通过庭外和解,既保留垄断经营者的竞争实力与规模优势,也使消费者和竞争对手能够从垄断经营者的高额利润中分一杯羹。微软反垄断的诉讼案件就把美国政府及司法部的刻意偏袒暴露无遗。

同样,在反垄断立法的基本框架下,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规模经济效益的宝贵价值,反垄断执法就可能演变为对规模经济效益的围追堵截。

要解决这一问题,在目前反垄断法的框架下,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通过垄断者承诺的方式保障规模经济效益。在涉及国际竞争力的垄断诉讼和合并审批方面,国务院的反垄断机构可以通过垄断者承诺,既能够保障规模经济效益,又限制了垄断经营者劫掠消费者的行为。

对于可能构成垄断的企业合并,我国政府可以代表民众与垄断企业进行连续政策博弈。在垄断企业做出价格承诺的条件下,政府反垄断机构可以批准他们的联合与兼并。同样,递进的从价税也具有遏制垄断企业价格掠夺的作用。

国家可以根据垄断企业的成本曲线,从盈亏平衡垂线开始,产品价格每提高1%,则课以高于1%的从价税。在保证垄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从利得上限制垄断企业价格掠夺。

有效阻止垄断行为

垄断是一个劣势易于被化解的特殊的市场结构类型。法律所要禁止的不是厂商取得垄断地位和垄断所能取得的规模经济效益,而是垄断厂商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反垄断立法要禁止的是垄断企业的内部低效率和价格掠夺。

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的缺陷,垄断厂商总希望利用市场优势,降低服务标准,实施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由于垄断的规模优势和自然垄断的成本劣加性以及法律赋予的特许经营权,垄断无法也不应被完全消除的。

反垄断执法最主要的是应该判断垄断经营者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市场占有率只是判断经营者是否具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条件。如果经营者没有取得垄断地位,即使价格飙升,那也只是市场竞争的异动。即使经营者取得了垄断地位,只要它没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执法者也应该乐观共成。

反垄断执法中最可怕的就是对垄断理论似懂非懂,从字面上理解反垄断法。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滥管,出现事与愿违的可悲后果。

所以,反垄断执法必须以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为标准,只要它没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即使经营者取得完全垄断的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执法机构就应该置身事外。相反,对于那些既存的垄断者,由于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它的价格低效率,由于反垄断立法没有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做出严格的界定,反垄断执法可能忽视对市场既存的垄断者的管制和处罚。

一般地说,垄断经营者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可以从其是否存在价格掠夺和内部低效率来判断。对于价格掠夺主要通过价格攀升和价格高位。由于垄断者处于市场的支配地位.可以单方而地决定市场的价格水平。如果垄断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一直较高或者价格突然上涨,那就说明垄断企业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

由于反垄断法赋予了反垄断执法机构查询垄断企业成本信息的特权,反垄断执法者可以按照“垄断企业产品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来判断垄断经营者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样,垄断企业的内部低效率也是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劣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内部低效率表现为交货期延长、服务质量下降、高额在职消费、豪华装修和职工福利过分优厚等。所以,反垄断执法机构如果能够时刻关注垄断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指标,就比死盯经营者的市场份额有利于经营者改进管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消除技术垄断

毫无疑问,对技术成果实施专利保护和延长对技术专利的保护期限有着十分重要的正而影响。但是,也正是重要的积极作用,人们容易忽视它的负面影响。

其一,对专利技术的期限过长的保护容易导致降低专利所有人的技术创新积极性,而且还会妨碍专利技术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移植。其二,专利法对于技术诀窍和软件程序存在双重保护,不仅授予专利所有人特许经营权收益,而且技术诀窍和软件程序等的非直观性加火了社会的学习成本。既然专利法赋予了专利所有人垄断的特许经营权,他人无法非法分享其技术成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反垄断法应强令专利发明人公开他的技术诀窍或软件的源代码。

此外,我国的反垄断法赋予了反垄断机构极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反垄断法没有明确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指标,而且在决定生产者集中是否限制竞争的问题上赋予了反垄断机构至高无上的裁量权。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因此,国家还应该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实施细则,加强对反垄断执法的监督和信息披露,尽量减少反垄断执法中的暗箱操作,规范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行为。

(摘自9月11日《中国财经报》)

相关链接

相关市场

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就一定的商品或者服务从事竞争的范围或者区域,主要包含了商品和地域两个要素。界定相关市场是反垄断执法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反垄断案件的处理结果。判定一个经营者是否居于垄断地位或者市场支配地位,是否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都必须以界定相关市场为前提。

确定相关市场时,商品市场是需要考虑的第一个要素。商品市场又包括相同产品市场和相似产品市场。其中,相似产品市场的相似性主要是指产品的可替代性,只要用来作替代的产品与原产品在性质、功能、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相近似,并且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用它来代替原产品,那么该替代品与原产品之间就具有替代性,两者便同属于一个商品市场。

地域市场是确定相关市场时需要考虑的第二个要素。地域市场是指具有相同商品或者相似商品相互竞争的空间范围。实践中,确定相关产品的地域市场主要是考察企业的销售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销售范围就等同于地域市场的范围。

一般来说,界定相关市场时,应先确定相关商品市场,再确定地域市场。

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营者(包括行业协会等经营者团体),通过协议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实施固定价格、划分市场、限制产量、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等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垄断协议是较为常见、较为典型的垄断行为,一般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实施主体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二是共同或者联合实施;三是以排除、限制竞争为目的。前些年部分家电生产企业共同形成的“价格联盟”,就属于固定价格的垄断协议。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没有竞争者,或者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具有明显的或者突出的优势,从而有能力在相关市场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能够阻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

认定市场支配地位时,市场份额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不少国家都规定对达到一定市场份额的经营者直接认定或者推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市场份额不是绝对的和惟一的标准,还需要通过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以及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来判断一个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利用其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以谋取垄断利益或者排挤其他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或者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各国反垄断法一般不禁止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严格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

经营者集中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资产购买、股份购买,合同约定(联营、合营)、人事安排、技术控制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其中,合并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一种经营者集中形式。

经营者集中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提高经营者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过度集中又会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损害效率。

各国反垄断法一般都对经营者集中,尤其是对大企业之间的集中加以必要的控制,其主要手段是对一定规模的经营者集中实行事前申报或者事后审查制度,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批准经营者实施集中。

上一篇:芬兰和瑞士垃圾处理和收费模式 下一篇:“传统中国的官文化……”等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