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仕汇:茶与艺术的邂逅之地

时间:2022-09-18 07:08:28

茗仕汇:茶与艺术的邂逅之地

掩藏于西湖边绿荫丛中的茗仕汇茶会所,在幽静淡雅的环境中缭绕着古琴悠然的弦音,散发着淡雅、安逸的气质。任何一种文化、一种理念,都要通过一个载体,来培养,既而发扬光大。茗仕汇以空间的语言参悟茶道,于有形无形之间开启心灵的悟性。

揉合艺术与自然设计

进入大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尊佛像伫立在水景之中,与天花板的灯具相呼应,柔和的灯光透过黑色流苏落下,与水景中透过石子打出的灯光相互掩映。而再往里走,又是另一片天地:木头都是黝暗的黑漆漆的,地上依然是青的砖细白的纹路,简单并庄重。这处地方的性格,虽然略带着点悠闲,但却不轻佻。而在靠窗的另一角落,一面大大玻璃屏风上挥就着会所主人的水墨豪情,映着茂盛的绿色植物,那原本该浑然天成的禅意竟被衬托得有些撩人,将俗世与彼岸的关系,诉说得若有若无藕断丝连。

茗仕汇会所将空间划分为二楼层,一层为茶具与茶叶的展示空间,二层则为艺术书法工作室及品茗的空间。整体上,会所以禅风为设计主轴贯彻整个空间,无论是造型独特的宣纸灯笼、画满岁月痕迹的锈铁表面,还是胡桃实木的质感墙、圆润光滑的鹅卵石,都将材质本身的质感一一呈现。每一种元素单独欣赏是一种美,当对象组合在一起却拥有另一种协调的艺术之美。而说到这些,我们一定要提到茗仕汇的主人一一大可。

大可是位艺术家,擅长书画与篆刻。来到茗仕汇,你会发现,无论是墙上悬挂的隶书、小楷,还是古董架上陈列的陶瓷、石雕,亦或是以墨荷为题材的水墨画墙壁,总之每一处精心的布置都少不了大可艺术品的装点。

大可是位奇人,酷爱书刻的他总想“让书画玩点新鲜玩意”。于是,大可在脂润如玉、柔而易攻、色彩斑斓的寿山石上做起了文章。他利用其巧色,历经艰辛的创新过程,逐渐摸索出一套“识石一刻石一剥皮一露肉一抛光一浑成一把玩”的路子,独辟蹊径,首创寿山石书刻,划归艺术门类。在会所中,你可以看到许多大可寿山石书刻作品,它们大如插屏,小如玩件,形状各异,无一雷同。

有了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揉合了艺术与自然设计的茗仕汇,其气质越发独特起来。而除了人文元素的充沛外,在茗仕汇中,品茗,赏艺,杯盏人生,也是另一大幸事。

“活、甘、清、香”

品茶,是内心的回归、心绪的歇息、心灵的享受、灵魂的澡雪,是一种纯乎天然的体验,只有用心体会,才能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渐至佳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心情即为茶境,也就是周作人先生笔下的“自然主义的茶”。

“茗集二涧三坑喜拥九曲含英咀华通六合,仕汇五湖四海欢聚一堂弄月吟风拜七贤。”这是大可先生为茗仕汇所题对联,上联言茶,下联言人。“二涧三坑”、“九曲”说的是茗仕汇茶的出处,武夷山核心景区的留香涧、悟源涧、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茗仕汇只做正岩茶和正山茶,把精力集中在刀刃上做好茶。“弄月吟风”、“拜七贤”则言《茶栈》13境,“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结缘茗仕汇,论道似回家”。

一般的岩茶都可体现“香”,等而上之才体现“清”,再上之才表现出“甘”,最佳者才表现为“活”,在大可先生为我们冲泡的白鸡冠中,记者体会颇深。

白鸡冠原产武夷大王峰下止止庵道观白蛇洞,因为它的叶齿形似鸡冠,又为白玉蟾所创,故名“白鸡冠”。武夷山在道家眼里是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白鸡冠正是以其独特的调气养生功效成就了第十六洞天“道茶”之尊的地位,从而登上四大名枞的金榜。白鸡冠灯懊经由沸腾来启动,故用文火煮之才是启动的原点,方能激发白鸡冠的行气解表功效。一泡香气菲微,鼻端习习,似有淡淡烟草味;入口甘淡、滑软,余后气动,稍有津、韵味佳;二泡香气蕴藉,口腔咽喉间气味丰润,胸腹间有一股平和之气,行遍周身,令人全身起暖;三泡香味竟不减,汤色淡黄清亮,水中仍有余香,引人遐思。

当这清澈艳亮的茶汤入喉后带来回甘之时,幽幽的茶香让茶客忘却了尘世的繁杂。这一刻属于茶,也属于自己。

上一篇:“‘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书文化研讨会”... 下一篇:谦谦儒者 文化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