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9-18 05:30:25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教学实践时间与基地运营时间存在矛盾,服务与需求不匹配,经营管理不到位等。据此,在实训基地校企双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责任,组成实训基地共同的管理机构,通过共营实现共赢。

关键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教;产教融合;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10-03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李小娟(1981-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

基金项目:2013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评价研究》(编号:2013GG114),主持人:李小娟。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依托在校内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既能满足实训任务,又能实现经济效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通过学校独立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等多种形式建设,目前主要是校企联合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困境

山东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创办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康辉旅游集团济南国际旅行社长清大学城工会营业部”,并按照四星级标准建设了山东管理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实训基地主要提供旅游产品销售、导游、餐饮、会议、住宿接待等服务,生产服务由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完成。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营,发现生产性实训基地面临以下困境:

(一)教学实践时间与基地运营时间矛盾

1.课程实训项目计划与生产任务时间不一致

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固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计划及组织实施相对稳定,教学时间、教学项目有计划、有规律。而生产性实训基地业务不确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会出现生产性业务与教学项目计划时间不一致的现象。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内容以旅游服务过程为线索,先进行“旅行社的设立”教学项目,而此时段是学生春游的集中时间,需先完成实训基地线路设计、产品销售、导游服务等后期教学项目。日常教学安排有固定的寒暑假,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时间要求连续不间断。

2.专业实训项目影响其他课程授课时间

旅游管理专业的日常课程授课时间安排由学校统一制定,虽然因专业特色有所差别,但学生在校前两年是相对比较稳定,特别是非实训课程、公共课程需要迁就全校师生统一安排。而真实的经营性实训基地却需要稳定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这造成了教学时间与生产运营时间的冲突。有时一个实训项目的完成会影响到该班级多门课程的教学时间,有时在实训基地值班的学生不得不旷课以完成实训任务。

(二)单纯技能训练和基本服务与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不匹配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大学城面对的顾客群是学生,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业务有限,导致大部分参与实训的学生只能借助实训基地的环境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在旅行社营业部的实训学生因为业务较少,主要在前台接待、校内外营销宣传等有限岗位进行生产性实训,而重要的外联、计调、导游等关键岗位却机会较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实训学生,大多通过短期培训后,在服务员、迎宾、传菜生等岗位锻炼基本服务技能,而前台预订系统、领班、经理等岗位机会较少。这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高层次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三)实训基地岗位的有限性与职业能力素质的综合性不对称

因为业务有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无法为实训学生提供高层次岗位锻炼,就连提供全面、系统的实训岗位都很难满足,特别是旅行社营业部实训基地更是如此。由于旅行社对学校营业部实训基地的限制,实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旅行社产品的销售和导游工作,却无法参与旅行社产品线路设计、外联、计调等岗位,事实上,这些岗位才是旅行社工作的关键。在实训基地,学生的工作岗位有限,工作简单重复,无法得到综合性锻炼,对于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形成帮助不大。

(四)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学生积极性不高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求“双师型”,但由于多年来重理论、轻实践,实操能力普遍不高。实践指导教师设计的实践项目不适用、不新颖,对学生不实用,因此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五)企业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后期经营管理跟不上

企业没有部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在校企联合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时,企业一般不设立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部门,只是临时抓派几个人员负责。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后出现问题,没有专门人员负责研究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规律没有人专门负责研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制度也没有人员专门负责完善、修订,这些都无法保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良好运营,实训效果不理想,企业后期培训减少,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后期指导跟不上,导致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师生并不能真正掌握其运营、管理。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经验

(一)根据旅游淡旺季调整教学实践内容

学生是大学城的主要消费群体,外出旅游具有明显的淡旺季。春游是学生的重要集体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假期时间较长,学生结伴外出游玩较多,学期结束返家票务需求大,这些时间是明显的旅游旺季。而其他时间,特别是学期末,则是出游淡季。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业务较多的旅游旺季,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实训项目,如旅行社产品线路设计、产品销售、导游带团、客户回访等工作。在旅游淡季,加大培训力度,如安排康辉旅游集团的资深导游培训导游带团技巧、旅行社外联和计调岗位工作等内容;丰富培训主题项目,如旅游产品市场营销培训等。学生既可以接受业务培训,知识技能得到系统提升,也可以参与真实工作锻炼,提高实操能力。

(二)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多岗位轮岗

为培养学生综合性专业技能,提高学生适应专业各种岗位的能力,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参与2~3个工作岗位实训。学生在实训基地参与实训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根据学生适应能力,安排学生每2个月或3个月参与一个实训岗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为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制定年级差异参与制度。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同学的带领下,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同等级的生产服务岗位。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学生自愿加入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办事员等岗位,观摩或浅层次参与实训工作岗位。大二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和优势参加实践指导教师设计的实训项目,在一线工作岗位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通过2~3个岗位的轮岗,着重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熟练后参与简单的管理工作,后期安排负责人岗位。大三学生有少数留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管理岗位,提高实训层次。

除了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给学生安排校内实训外,学校还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大三学生在第6学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在完全真实的旅游企业环境里锻炼工作能力,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在企业短期顶岗实习后,就可以晋升到管理岗位。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分阶段、分层次实训,逐层提高实训水平,为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开发实训基地生产、科研、培训等多种用途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除了提供旅游服务外,还承担了教学、科研、技术革新、员工培训等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还发挥了辅助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作用,学校教师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申报省、厅级科研项目,数篇。

(五)强化企业培训环节

校方积极督促企业安排各种旅游专业培训,如资深导游介绍带团经验,外联计调员工为学生培训岗位知识、产品线路设计,国际金钥匙餐饮服务员工为学生培训餐饮服务技能,酒店前台接待人员为学生培训预定系统操作等。这既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缺陷,也丰富了实训项目外的实训内容。对于不太适合旅游服务的学生,也学到了很多旅游岗位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19-21.

[3]周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内涵及其问题[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143-144.

[4]林红梅,宋竟青.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的研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涉外旅游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2):70-74.

[5]李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标准”实践研究――以“导游实训教学方法创新”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04-10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oduction On-campus Practice Tra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Tou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LI Xiao-juan

(Shandong Management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on-campu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is an effective path for teaching, practice train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ies of tou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the common management institutes is established 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ir demand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try to achieve dual-win by partnership.

Key words on-campu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introducing enterprise into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上一篇:红外热像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下一篇: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设置研究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