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古村高碑店

时间:2022-09-18 02:46:12

现代古村高碑店

农村高碑店经过五年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最好诠释

在北京的东端,有一个古老又现代的村庄。说她古老,是因为她在辽、金时就已成村,而且是皇粮漕运码头,各种商品、物资的集散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说她现代,是因为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独特产业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放异彩。

她,地处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就是受通惠河滋养,得三朝京韵风华的千年古村高碑店。她是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最好诠释。

城市化卫生

走进高碑店村,河水环绕,绿树飘摇;宽阔干净的马路,整齐划一的房子;南瓜、西葫芦、豆角等悠闲地荡漾,夏天在蔬菜架子下乘凉,“凉快着呢。”阿婆们说。

村容村貌是一个村的脸面,脸面干净,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很舒适。在高碑店村穿梭,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因为不会突然被一些乱七八糟的垃圾,或者一些难闻的气味而影响游玩的兴致。反而,会时不时看到一些城里看不到的小花,远离噪音享受城里没有的安静,还可以随时停下来与悠闲的老人唠唠嗑……

当然,这些都是现在的高碑店面貌,前几年的高碑店还是一团糟。村民们乱丢乱倒垃圾,随意堆物堆料。到村里一看,满街的破砖头、烂瓦块,家家门前堆成堆,环境脏乱差。还有一条横在村里、废弃多年的臭水河,河两岸杂草丛生、垃圾成山,邻近的住家还盖了不少狗窝、厕所、煤棚,还有很多坟头。

高碑店村的变化是从2002年开始的,确切地说是从支芬担任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开始的。同年6月,以支芬为领导的高碑店村党总支以清理堆物堆料打响了环境整治的第一枪。党员干部率领群众带着清理垃圾的工具从主要街巷入手,向村民宅院延伸至每一个角落,清理堆物堆料、垃圾渣土、白色污染、树挂,做到不留一处死角。整整用了两个月,才把全村的堆物堆料清理干净。

“定点倒垃圾”是高碑店村为保护环境的另一措施,即每天早8点前,晚5点后才可以倒垃圾。“倒垃圾还问时问点?”起初村民根本不当回事,还是随时随倒。村委会就在每个垃圾站前派一名联防队员看守。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村民从开始的不理解、不配合到后来自觉遵守,现在已经形成习惯。

之后,支芬又带领村党总支治理村里的那条臭水河――通惠灌渠。拆除沿岸村民搭建的房屋132间,迁墓平坟300多座。如今,1.5公里长的水泥路沿河而建,在两岸安装仿古路灯70盏,栽种树木890棵,建成1500平米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在这里居住的二百多户村民都把原来砌的隔墙拆了,把门窗改成朝向河岸。如今的通惠灌渠,水清了,岸绿了,路通了,灯亮了。

一条街带活一个村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北京市整体规划的调整、朝阳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国家和市重点工程建设占地,到2002年底,高碑店村原有的2300亩耕地已所剩无几,变成了一个“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甚至许多村民发出这样的哀叹:“高碑店完了,没有希望了。”

高碑店村如何突围?

在2003年6月的一次高碑店村党总支会议上,一条小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九十年代初,有二三十家古典家具的商户在村内集中经营,这条小街由此而来。村党总支分析古典家具的市场前景与村里的实际情况,多次论证,决定充分利用高碑店村浓厚的文化底蕴,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优势产业,拓宽就业渠道,让一条街带活一个村。

高碑店村大胆投资100多万元整修道路、绿化美化,并按照明清建筑风格统一改造门面,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一下子变了模样。为营造出浓厚的商业气氛,2003年10月,“高碑店村首届古典家具展示会”召开,古典家具街的知名度得到了快速提升,到当年12月入住家具街的商户猛增到202家。

2003年底,高碑店村成立古家具公司,对入住商户进行规范管理。2006年,又以经营产品向经营文化转变为突破点,成功实现古典家具街的二次提升。全体商户安装霓虹灯,增加夜间装饰,提高古典家具街的整体效果,树立起高碑店古典家具大品牌,使高碑店逐步成为古典家具集散地,推动了古典家具一条街的发展。

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条件,不仅为古典家具商户打开了市场,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拥有了上百个海外固定客户。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实惠,更为高碑店村的经济注入了新活力。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的被北京市商务局确定为“市级特色商业街”。

边发展边探索,高碑店村决定从打造古家具一条街走向打造古典家具文化村。村东南有一片占地近80亩的垃圾废地,村委会决定变废为宝。6辆重型大卡车在此清运垃圾和渣土足足两个月。腾出地后,一边规划、一边融资,建成了一座占地七十余亩,可容纳二百余家门铺的明清古典家具民俗园。园内呈方格形的仿古式建筑群,青砖绿瓦,红漆梁柱,斗檐飞架,古色古香,与展售的古典家具相映成辉。

随着古典家具产业的发展,高碑店的产品形态由家具产品向艺术作品演变,产业辐射由销售古典家具向展示传播文化方向拓展。以民俗园为中心,高碑店村又修建起聚仙堂古典艺术交流中心、中国科举匾额博物馆、杨飞云画院和徽派建筑优阁、中国民族器乐学会艺术馆等项目。民俗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使高碑店村逐步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古典艺术文化的展示地、民俗工艺品基地。

和谐高碑店

村里没了地,村民没活干,解决其就业是一道难题。一些人跑到村委会大吵大闹要活干,有的甚至到乡政府去喊“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吃饭!”村里富余劳力多,不少人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没法到外面找工作。“这样下去不行!”支芬书记和村委会在村民会上说:“咱没了地,但不能靠等,一定要学技术,有一技之长才有活干。”

为解决村民的工作,高碑店村对失业的和有学习技能愿望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2006年,专门成立鸿福物业保洁公司,让村民通过物业保洁公司的形式走向市场。同时,村委会加强与辖区企业联系,组织召开60余家较大规模企业联席会,要求企业为村里的失业人员安置工作。村里还加大投资扩编了村里原有的联防队、绿化队、保洁队等专业队。如今,全村共1072名村民劳动力全部都得到了安置,拿到了稳定的工资,过上了幸福生活。

此外,高碑店村还成立了老党员老干部协会,参与村内大事决策,监督“两委”班子、帮助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促进邻里和谐相处。2004年,由100多名退休党员干部自发带动村民组成了一支500余人的志愿者巡逻队伍,每天戴着小红帽巡逻在高碑店村的大街小巷上,形成巨大的平安保障。

高碑店村为了光大历史文化,受过皇封的百年高跷老会得到恢复。2005年2月,高碑店村高跷老会31名队员远赴英国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伦敦”活动。为了使高碑店村的高跷后继有人,村里又组建了一支少儿高跷队。2006年1月,村里的少儿高跷队又踏上了远赴澳大利亚的征程,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悉尼”活动,成为传播民俗文化的使者。

高跷队出访国外使高碑店村的知名度直线上升,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接待区也正式启动,国际民俗旅游接待区从2005年正式挂牌营业到现在,已经接待来自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游客3000余人。

在建设古典文化特色村的同时,支芬领导的班子还努力把高碑店村建设成为文化娱乐旅游村。每年村里都要举办“五月鲜花”歌咏比赛、金秋艺术节和新春联欢会。600多人参加的文体活动队可以说是整个村庄的一大景观。

经过5年的时间,高碑店村实现了从“三无”到“发展有后劲、人人有事干、生活有乐趣”的“三有”跨越式发展,一个千年古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特殊教育的新课改推力 下一篇:家门前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