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与作家创作力

时间:2022-09-18 01:51:49

原型与作家创作力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有很大的一部分作品反映了诗人的思乡、怀才不遇、感慨世事多艰的情感。这些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借“月”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之情,这些意象在中国古代抒情诗歌中经久不衰,久而久之变成了特有的情感象征,一代代流传下去。本文试图应用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原型”的理论来解释作家如何借助“原型”来保持持久的创造力。

【关键词】原型;创作力;意象

一、何为原型

“原型”的概念是由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在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被意识压抑之下最原始最冲动的内容,而荣格将这一概念发展为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无意识不仅仅存在于个体之间,“集体无意识结合了两性的特征,又超越了青年和老年、诞生与死亡,并且掌握了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因此几乎是永恒的,他便超越了一切时间的变化,对他来说当今犹如公园前一百世纪的任何一年。他会做出千百前年的旧梦,而且由于他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又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家,他经历了无数次个人家庭和民族的人群生活,同时对于生长、成熟和衰亡的戒律具有生动的感觉”。i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反复出现的文学意象这是来源于远古时期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记忆,这些经验记忆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征。例如在中国古代唐诗中,折柳,灞桥,离亭等这些经验意象,往往是与送别感伤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而古代“月”“大雁"的意象又往往与思乡怀旧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形成固定的表达折柳就代表送别,“望月”则代表了一种思乡之情。

二、“原型”与作家创造力的释放

诗歌的创作从创作动机的生发上来说,多属于触景生情,是通过景物意象对此事此地此刻情感的一种表达。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情感经常能触发文艺家创作的冲动。特定的事物引发特定的情感,继而引发特定的创作冲动。“原型”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背后深刻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意象成为原型,无疑具有偶然中的必然性。能被称作原型的意象承载的文化生活意义恰恰是作家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当作家置身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容易在人生积淀的基础上与环境造成的境遇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物化成特定的存在于特定环境中的某种实际的物体。

意象如何具有原型的意义,当具体的物象与主观感情相互撞击,主观情感对客观物体有了一定的寄托,在一定的历史期限内,客观物体与主观情感有了相对稳定的联系。在相对固定的历史时期内,能够引起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的共鸣,这时意象便具有了原型的意义。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曾经有“独照之将,窥意象而运斤”的论述。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何以成为多种情感寄托的原型?

首先,作为最普通的意象月的形象代表了对家乡的思念。月的离乡的诗人为何格外偏爱“月”这意象,这于月本身的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朝的礼乐制度为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奠定了基础,中国人自古都有家的观念,但是中国的科考制,战乱等因素迫使很多的人背景离乡,而在春节等节日中家人才能团圆。时聚时散的现实状况,与“月”周期的时圆时缺颇为相似。“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强调,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精神状况和作家的创作经验都来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这种经验在逐渐形成人类原始记忆的基础上,成为文学作品产生幻觉,象征等不可言说的神秘意象的根源。早期人类在自然中遭遇的一切问题自然而然的成为原始记忆的来源,这些记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成为集体潜意识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ii根据荣格的论述,文学是神话的复制,月的意象何以成为思乡感情的寄托,这无疑也与神话有关,在上古时代,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吞食王母娘娘的仙药最终化身为仙,飘向了月宫。从此与深爱她的后羿,天地两隔。后羿对着月亮就无比思念自己的妻子。世界各地早期的风俗,大都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埃及人更是用木乃伊保存尸体,期待着复活,中国古代更有对天宫,地狱的详细描述,这些描述无疑是人间政治意识形态的翻版。这些灵魂不灭的神话,都保存了人类一个最为美好的愿望。轮回往复,是生命最终保留的形式。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在面对月的时候,都有一种情节,渴望时空的延续,天人合一。但是然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是人类所无法逾越的,作家只能用相似之物寄托情感。

其次,月原型意象的形成与月的性质有关。月作为永恒存在的自然之物,长久以来,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悲欢离合,人世间的痛苦情仇,纸醉金迷。月悬挂在高空,以他不变的态度,面对着人世间的情仇。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又去了,唯有月是永恒的。就如同古诗中说的一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达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于此时此刻的人来说无法经历历史,无法掌控未来是遗憾的。古人巧妙地借月来表达了这种遗憾,月同时也是对遗憾的弥补。这种天地空旷,“我”却无法纵观古今,今世如梦,可是在梦里,我们留下的却是真实的欢笑与泪水是中国古代诗歌常有的母题,而这种母题的表达又常常与月有关。

无疑月作为一个原型意象,有跨越千百年引起读者作者共鸣的作用。是对存在于中华民族血液中千百年来“无意识”的一种唤醒。一切的思想情感在顷刻间已经被知晓,被领悟。千百年来,虽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人生历程,但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在自然规律。作者的经历和瞬间爆发的情感,足以引起或迟或早穿越时空的相同人生感慨。这时利用原型进行文学表达的诗人或词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抒发,更是长久以来人类力量的释放。

三、“原型”与作家创作力的保持

集体无意识如何转化为意象乃至“原型”,基本的手段就是象征的应用。正是有了象征以及象征所带来的移情所用,千变万化的不同形式才可以表达的相同或相似的母题。正是母题表达的延续和渐进性,才使得不同时代的作家在相似母题上的创作力得以保持。

同一个原型意象,不单单是所象征含义的一脉相承,更有后人在对这个初始含义的发展和延伸。使得古人所托之物具有了多重的含义,这对于关于此原型创作中的创作力的保持有积极地意义。比如说古诗中的月的意象最早是象征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从这一意象出发衍生出思念思乡,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一是地下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李白诗歌的创作来说,他一生写到月的诗词有三百多首,月可以说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和创造力。在“举杯对邀明月,对应成三人”中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月”中,月是对酒当歌快意人生的象征。在《蜀道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中月是要抵达最终人生理想的豪言壮志。同样是月的意象在李白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下,月幻化出不同的价值载体,为他的创作服务。“原型与生命同构,它是生命中典型状态的直接表述。原始意义上的生发,可以使同一个原型中的情感精神与各种不同状态下的人生体悟相契合。激发出无穷的思想火花。

总是,在古代诗词中,月亮成为千百年来咏吟不断的对象。从原始的意义开始已经衍生出了无穷的衍生意,而这些衍生意在之后诗词中反复的出现,被强调。成为固定生命意义的表达。研究月意象如何成为中华民族文学中的原型,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注释:

i袁罗牙.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4).

ii 段友国.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J].名作欣赏,2012(30).

上一篇:浅谈孟浩然的思想 下一篇:英汉方位介词 “上、下”、“up、down”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