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养生对策(外二则)

时间:2022-09-18 01:39:37

都市养生对策(外二则)

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知名“养生论”,指出:

“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并提出例证云:“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现实生活表明,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也就愈多。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多,个人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愈多。这便是人类面对的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这种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在哲学上被称为“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现象在都市更为突出。

不少有识之士为都市人日益被迫成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而甚是担忧。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几乎使都市人的自我丧失殆尽,人们陷于严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竭力呼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

针对都市人健康的种种困惑,养生保健应有针对性良策。

首先,应该意识到养生保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一是依靠整个社会(政府、社区)尽可能地为都市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养生环境。空气、水质、土壤、绿化、声光,乃至于社会治乱、政治氛围、民情习俗等均是构成生存环境的要素。都市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群体的养生保健;都市不良的生存环境,有害于市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点我们既有沉痛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二是依靠医学力量(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诊治疾病的作用。长期以来,都市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扩展,在都市养生保健领域中,医院、医生也应扮演主要角色。三是依靠都市市民(个人、家庭)有意识地做好自身养生或帮助他人养生。有意识、有目的的科学养生活动伴随一个人的终生。人生在世,外有邪气之侵、天时之感,内有七情忧患、饮食劳逸,疾病发生在所难免。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有养生行为的参与或配合。上述三个层面的养生活动,既各有侧重,又互有关联。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展现一幅完整的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特色的都市养生画卷。

其次,应该意识到都市人的养生保健应更注重精神养生。所谓精神养生,系指保养身体必先调神怡情,才能形神兼备。

精神情志调养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论述,古今宏论,莫过于此。嵇氏举例,如服药以求汗出,尚未必如愿,然羞愧之情一起,则汗流不止;一日不食,饥饿难耐,然曾子(孔子弟子)执亲之丧,数日未食不饥;夜半而坐,神倦嗜睡,然深怀忧虑,则通宵不思睡眠;梳理鬓发,厚酒荣颜,未必改观,然壮士发怒,则颜面骤变,发鬓立直。凡此种种,充分说明精神情志活动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

养生之要,当以养性调神为先,中医学对此多有精论,强调通过主动的修德以怡神、调志以摄神、节欲以安神、静心以养神、积精以全神等多种途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力求达到形与神高度统一的养生目的。■

漫谈“小暑天”白领职业病

文/贾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 副教授

中医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为2个小时),将一年四季又细分为“五季”(在夏秋之间多出来一个长夏,即春、夏、长夏、秋、冬等“五季”)。并认为,五脏分管五季,即:春对应肝、夏对应心、长夏对应脾、秋对应肺、冬对应肾。当令之时,时脏气最旺,但随时间消逝,它会逐渐减弱到低谷,即薄弱期,如此循环往复。如果我们顺应了身体生物钟规律,摸准薄弱那一刻,拾遗补缺,身体就能被调校到最佳状态。

七月七日“小暑”天。气候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是暑热过去,开始下雨的那一段时间,气候以湿热为主。长夏在五脏属脾,在时辰上是辰时(上午7点至9点)。脾表里于胃,胃在时辰上是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白领人群工作节奏过快,长时间的加班熬夜,使不少白领人士常常是匆匆忙忙赶着上班而无暇顾及早餐问题。上午7点至9点当辰之时,胃已经等了整整一个晚上,早已将前一天的食物传输一空,这个时候吃早餐胃会尽全力消化。如果此时不吃早饭,或者9点之后才吃,胃经兴旺已过,长期不吃早餐胃就一直分泌胃酸,过多的胃酸会腐蚀胃黏膜。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上午9点至11点是巳时,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此时脾最活跃。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此时,工作的同时要喝杯白开水,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将食物精华摄取。“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功能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

中医认为脾有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喜燥恶湿。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它喜欢干燥一点。人体的肌肉、四肢依靠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有赖于脾。当脾不能提供四肢肌肉需要的营养时,就会患软组织劳损之类的病症。特别是对很多都市白领来说,过快的工作节奏,长时间的加班,不少白领人士常常是几小时不停地工作在电脑旁,软组织劳损是很常见的疾病。《黄帝内经》曰:“久坐伤肉”,意思是说,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才能得到长寿之躯。■

夏季祛湿除虫防治冬病

文/陈永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主任中医师) 白钰

中医讲气候中的“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界存在的“六气”过于旺盛,侵犯人体而致病。夏季暑热炽盛,而且雨量较多易生湿邪,暑湿往往夹杂致病,因此夏季应该防止暑湿伤人。夏季万物处于“长”的状态,蚊虫孳长,食物也容易变质,因此夏季的卫生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此外,由于夏季人体阳气旺盛,气血相对充盈,经络较为通畅,是调养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或者虚寒性疾病的最佳时节。因此在炎夏时节要注意防暑湿、防蚊虫、讲卫生,并抓住时机调治疾病,这些对养生保健都有积极的作用。

炎暑和湿气最容易损伤心、脾二脏,易发生中暑、疰夏等病。因此进入夏季应该注意防暑祛湿。夏季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选择具有清凉解热、化湿祛暑的饮品,可以起到解渴防病的双重功效。比如绿豆汤、赤豆汤可以清凉解渴,酸梅汤用以生津止渴。也可以用鲜藿香或佩兰泡茶,具有祛暑化湿的作用,对于缓解头晕、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等不适有较好的效果。对于脾胃虚弱者可食用赤小豆、扁豆、薏苡仁等,这些药食两用之品,具有健脾益胃,祛湿除邪之功,性质平和,补而不腻。

夏季是细菌、害虫最容易孳生繁殖的季节,要特别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最好每天沐浴更衣,不喝生水,西瓜、香瓜等瓜果要洗干净后再切开吃。被苍蝇叮爬过的食品及发馊变质的食品均不能吃。俗话说“病从口入”,要把好嘴巴这一关,否则不注意饮食卫生,很容易发生呕吐、腹泻或痢疾、伤寒等传染病。

民间谚语有“冬季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之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对于一些风湿关节疾病、腱鞘炎、腰肌劳损、宿伤等慢性疾病来说,在三伏天打银针治疗,就像身体虚弱者在冬天进补一样重要。中医认为,伏天是指小暑至大暑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中、末三伏,在这段时间内,气温最高,也就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人体经络之气通畅,针灸治疗行针后,穴位得气较为敏感。所以三伏天针灸,对病灶的感应信息最强,从而可以取得比较显著的疗效。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理,有阳虚病症和冬季常发虚寒类的疾病,可以趁夏天来调养。即所谓“冬病夏治”。冬天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以伏天阳气旺盛时调养最为合适。主要的方式有敷贴疗法、隔姜灸法以及中草药法等。目前许多中医医院都有开展冬病夏治的诊疗活动,患者应到医院在中医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调治。■

上一篇:乾隆朝珐琅彩瓷赏析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