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珐琅彩瓷赏析

时间:2022-10-24 07:45:46

乾隆朝的珐琅彩瓷,在中国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历史上,既是珐琅彩瓷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对于先帝遗留宫内的珐琅彩瓷更视为珍宝,不仅承袭前制继续在宫中烧制,而且为每件珐琅彩瓷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珐琅彩瓷的专库内。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不仅有安邦定国的丰功伟绩,而且有丰厚扎实的文化修养,因此对工艺美术品的欣赏境界,也是十分的超脱和异常的高雅。来看看表现在乾隆朝的珐琅彩瓷器的心态吧。

乾隆朝的珐琅彩瓷,在继承前朝成就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品种多样,除作日常生活用品的碗、盘、杯、碟、壶、觚、盅外,还有很多玩件,如鼻烟壶、牙签筒等。形制丰富,单就作为陈设用的瓶类来讲,款式就特别的多,有蒜头瓶、橄榄瓶、梅瓶、胆瓶、双管瓶、交泰瓶、贯耳瓶、合欢瓶、葫芦瓶、双耳瓶、纸槌瓶、玉壶春瓶等多种造型,基本与同时代的御窑瓷器相类似。

胎体与雍正朝一样,主要是采用由景德镇御窑烧制并提供的素白釉瓷胎,也有一些是利用雍正朝遗留下来的白釉薄胎瓷器。胎质细腻、光润,胎体致密、轻薄。技术高度复杂,工艺高度精致,制作高度困难,成本高度昂贵。

纹饰与康熙、雍正两朝的珐琅彩瓷器有明显不同。纹饰取材的范围扩大,有更广泛、更丰富的特点;纹饰描绘,精微细致至极,有繁缛华丽、耐看的特点。

乾隆朝的珐琅彩类型

一类是继承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的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装饰构图,装饰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山石、花鸟,还有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图等。画中的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的绘画,运用了中国绘画的界画法,描绘得精确工整;衬以山水人物,并且诗画相配,显得庄重典雅。讲究画与诗的工整统一,追求诗情与画意的境界,寄托使用者的思想意识。

一类是人物形象的纹饰,包括中国的婴戏图、课子图、罗汉图等,以及西洋的妇孺人物图和风光景色图等。并且运用焦点透视的方式,使画面上的人物及处于背景位置的建筑物,具有光线明暗的立体艺术效果。

还有一类纹饰颇具特殊性,既是纹饰图样,也是工艺方法,俗称“轧道”,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为“锦上添花”。具体的做法是:先在白瓷胎上施一层珐琅料为地(多为红、绿、黄),再在珐琅料色地上用一种针状工具,戳划出凤尾状纹饰为地,再在其上绘画纹饰,构成一种十分繁缛华丽的锦地花卉纹饰。这种装饰,可能受到云锦花纹的启示,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相互呼应,使瓷器表面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和微妙的立体感,呈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效果。

珐琅彩装饰纹样的构图形式

乾隆朝的珐琅彩瓷器的装饰纹样构图形式,丰富多彩,变化多样。有图案式、写生式、开光式(包括锦地开光、色地开光)等,地纹也极尽装饰性,有百花地、暗花地、剔花地、锦地等,其中的一种在锦缎图案绘底上再加彩的锦地夹彩,被称为“锦地花卉”,浑雅富丽,可谓此期地纹的代表,是乾隆朝独创,也仅见于此时。

在图案锁边或开光周框,常饰以花卉、卷草、回纹、如意云纹。偶亦有较为精致、且费工费时的图案饰以双螭纹或以藤状物缠绕的。

在装饰工艺技术的运用上,常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凡此均是为达到富丽繁缛的艺术效果,也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技术水平。

如盘、碗类器皿多是内外兼饰,若主要纹饰在外壁,内心则饰一折枝花或一果实;外壁若是单色剔花,锦地加彩者,主要纹饰便置于器内。瓶类大多全器满布纹饰,瓶腹绘主要纹饰,瓶颈则加蕉叶纹、雷纹、回纹、如意纹、色底暗花、堆花、加彩等辅助纹饰,瓶口部的装饰有的由颈部的纹饰上伸,有的另绘饰小点、唐草纹、回纹等,几乎密不透风,但也偶有仅饰写意花卉加诗句的瓶类。

珐琅彩瓷的款识

乾隆朝珐琅彩瓷的款识与康熙、雍正二朝相比,用料、字体和排列虽变化甚多且复杂,但也已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化。书写款识的彩料绝大部分为蓝色珐琅彩料,彩料凝聚于表面而呈凸出状,字体有楷书及宋体,皆“乾隆年制”四字款,围以粗线条的外框和细线条的内框组成的双方框,外框有摺角和圆角两种。无圈、无框的“乾隆年制”四字款,如碗和小瓶等,是因器底空间太窄小而无法围以圈、框,故省略之。有一种“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围以线条一样粗细的双方框,仅见于瓶类器上。以上款识的排列形式,皆为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以松石绿为地的珐琅彩瓷,款识落在留白处的,多用青花料,有时也用梵红彩料,从右向左横向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无圈框的款;款识直接书写在松石绿釉上的,多以蓝色彩料楷书“乾隆年制”四字两行款,有的以双方框。有个别器物底部用金彩或黑彩料书写款识。有一种将“乾隆年制”四字分成十字形排列的,所见极少,应为特例。

乾隆朝的珐琅彩瓷器款识,虽较康熙朝、雍正朝复杂,但由于乾隆朝珐琅彩瓷器的精美异常,容易诱惑他人仿制,故而辨伪也略有难些,但只要款识稍有问题,则即是伪款,甚至是伪器。■

上一篇:犯罪学博士的犯罪心理 下一篇:都市养生对策(外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