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纹的形式特征分析

时间:2022-09-18 01:14:57

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纹的形式特征分析

摘 要:明清两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顶峰时期,尤其是官窑瓷器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上的纹形式相较于前面各个时期都更加丰富多样。本文以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的纹为主线,运用图像学、历史学及艺术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图片的收集整理与归纳,阐述了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纹的形式特征。

关键词:明清;官窑;瓷器;纹;形式特征

1 引 言

明清两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成熟及繁盛时期,从明代开始,景德镇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的制瓷中心,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基本上都是出自于景德镇。此时纹在瓷器上的绘制较前面几个朝代相比也愈加广泛,但由于技术的进步、材料选用等原因,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上的纹也具有不同的形式特征。

2 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纹

明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促进了当时手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加之社会相对安定,城市的繁荣,也增加了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因此手工业在明代有着较大的发展,这其中自然包括瓷器的生产。陶瓷史上明代不同时期的瓷器有着不同的特征,但经笔者对图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发现: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纹多出现在洪武、永乐、宣德三个时期,以洪武居多。而且纹的特征相对较统一,主要以扁菊纹形象构成的缠枝菊形式为主,多与四季花卉组合出现。

2.1形象程式化

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纹以洪武、永乐、宣德三个时期为主,相对于其他朝代瓷器上的纹,此时期官窑瓷器上出现的纹形象变化微小。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纹形象最具代表的就是洪武时期的扁菊纹形象。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分别提到“图案花纹多见花卉纹,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扁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传世品中,洪武青花瓷的图案花纹比釉里红瓷更单调,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样。”由此可以确定,洪武时期官窑瓷器上的纹以扁菊纹形象为主。经图片分析得出,扁菊纹形象主要为:花心为双勾椭圆形,内画满斜网格纹,花瓣多为里外两层;外层花瓣填色同时一侧少许留白,内侧花瓣勾单线完全留白(如图1)。另外,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纹样,其花与叶的关系多是花大于叶,并且叶形不规整,每个叶片两侧的缺口也多不对称。

除洪武时期的扁菊形象外,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纹的另一个特点即是菊瓣纹形象的运用。笔者查阅了叶佩兰著的《五彩名瓷》、陈润民著的《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梁穗著的《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李宗扬与邱东联著的《中国历代瓷器图鉴》、耿宝昌著的《明初青花瓷》(上下卷)、铁源著的《明清瓷器纹样鉴定:花鸟纹样卷》、邓白著的《中国历代陶瓷纹样》、李砚祖著的《中国传世名瓷鉴赏》等图录类的书籍,笔者对所收集到的十一张菊瓣纹图片的分析发现,其中九张明代官窑瓷器上的菊瓣纹出现在永乐时期,占总数的82%,因此可以断定菊瓣纹多出现在明代永乐时期。明代官窑瓷器上的菊瓣纹单独应用时,多绘制于碗的外壁,而碗内壁多为缠枝花卉或几何纹样。明代的菊瓣纹以单层为主,均填满颜色,以碗底为中心向口沿做放射状分布,也有少数上下两层的双层菊瓣纹出现,同样绘制于碗的外壁,以碗底为中心向口沿做放射状分布,并且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变体菊瓣纹。

综上所述,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纹程式化表现为:装饰方法以青花为主,形象以扁菊纹占主流。

2.2缠枝菊的运用

缠枝纹为我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又被称为穿枝纹、串枝纹、卷草纹、蔓藤纹、香草纹。缠枝纹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装饰于铜镜边的卷云纹,但由于缠枝纹盛行于唐代,所以也被称之为唐草纹。唐代以后缠枝纹依然广泛流行于我国工艺美术的各个领域。田自秉先生对缠枝花的阐述如下:“缠枝花是以花茎呈波状卷曲,彼此穿插缠绕,又称为串枝花、长青藤,有永远常青、连绵不断的吉祥寓意,是明代甚为流行的一种纹样,多见于明锦和明瓷装饰中,因缠枝的花朵不同而有各种名称,以牡丹为花头的叫缠枝牡丹,以莲花为花头的叫缠枝莲,以为花头的叫缠枝菊,以牡丹、莲、菊等多种花为花头的叫缠枝四季花。缠枝花的图案组织呈网状向上、下、左、右四面伸展,故缠枝花与折枝花相对而称之。”从中可知,在明代的装饰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缠枝花卉。通过收集到的三十八张明代官窑瓷器纹图片中,缠枝菊纹有二十一张,占总数的55%,也就可以得知缠枝菊是明代官窑瓷器上纹的主流,缠枝具有连绵不断、长久美好的吉祥寓意。经资料整理,传世的明代官窑瓷器中有纹样的器型多为碗盘,由于明代十分注意纹样与器型之间的结合,因此缠枝菊多绘制于碗盘的内壁或外壁腹部,并且此时的缠枝菊形式与前几朝一致,以花为主,突出花头,花大叶小。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缠枝菊主要是如图2所示的明代洪武时期的青花缠枝花纹碗,花、叶、茎齐全,呈波浪状向左右伸展,连绵不断。纹样整体效果饱满且有张力,波浪状曲线的使用使纹样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加上叶片的点缀,使缠枝菊具有活泼流畅的运动感,以及欣欣向荣的生长力。

2.3纹多与其它纹样组合

明代官窑瓷器中的纹以单独的纹形象出现的相对较少,多为花头牡丹、莲花、茶花以及的缠枝四季花卉纹样,寓意四季平安。在明代官窑瓷器中,纹除多与牡丹、莲花等四季花卉组合出现外,亦有与葡萄、瓜果、竹石灵芝以及园景纹的组合,此时纹多以缠枝的形式作为边饰运用,主题纹样则为莲花纹、葡萄纹、竹石灵芝纹和园景纹等等。纹与其它纹样的组合体现了纹样内容的和谐美,把一年四季中不同季节开放的花卉同时绘制在同一个器物之上,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和”的传统美学思想。

3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纹

我国的制瓷技艺在清代再一次得到了提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繁荣稳定,加之康熙自小学习汉文化,又对西洋文化和技术十分喜好;雍正则特别爱好瓷器,甚至直接干预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而乾隆更是对各类艺术狂热的喜爱。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瓷器制作在技术水平上远远高于其他各个时代,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这三朝制作的瓷器也成为了清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传世作品中带有纹的清代官窑瓷器也大多出在康、雍、乾这三个时期,此时的纹多折枝,形态写实丰富,绘制精细,组合多样。

3.1形象愈加写实

清代康熙朝开始官窑瓷器上的绘画吸收了中国画技法,因此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上的纹也更加倾向于写实的形象,以康熙朝开始的粉彩瓷及珐琅彩瓷为代表。康熙开始的官窑珐琅彩以及粉彩瓷器上的纹不同于前朝的图案式纹形象,此时的画风非常细腻,犹如工笔国画。如图3的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四季花卉纹碗,胭脂红地上彩绘等四季花卉,其中形象采用了近似西洋画的透视方法绘制,形象为单层菊瓣,菊瓣近疏远密,近大远小,笔法细腻精美,花瓣色彩由外端淡淡的桃红色向花心渐变为白色,黄色的花心描绘的更是精致、逼真,花的造型立体感强、神态逼真,似乎花朵正冉冉盛开, 整朵动态感强,极富生命力。

图4为雍正时期的粉彩过枝花纹碗,一枝穿过碗壁在碗心内部盛开,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与其面面相对。花瓣呈长条形,整体纤细但细部粗细变化有致,形象逼真自然,并不呆板。再如图5为嘉庆紫地粉彩花鸟瓶局部。瓶敞口外撇,直颈、垂腹、圈足,也称“玉壶春瓶”,内施松石绿釉,口沿描金彩,颈部饰紫地粉彩缠枝花和如意云头纹。腹部白地粉彩绘制荷花、鹭鸶、鹌鹑、、洞石和宝瓶,瓶中插有玉磬、如意、谷物等。整个器物上的图案点、线、面结合得当,整体感协调统一。其中形象绘制精细,花瓣重叠交错、长短不一、繁而不乱,颜色有桃红渐变至白色,花心隐藏瓣中。菊叶形态更是近于按照自然形态所绘制,以写实为主要手法。

3.2折枝菊的运用

如前文所述,明代官窑瓷器上的纹主要以缠枝菊的形式出现,但清代不同,笔者对已查阅的75张带有纹的清代官窑瓷器图片整理发现,其中29张为折枝菊,占总数的39%;缠枝菊共9张,占总数的12%并且以清早期为主,多为青花瓷;团菊4张,占总数的5%,此数据可以说明,清代官窑瓷器上的纹以折枝菊为主流。所谓折枝花是花卉画法中的一种形式,即不画全株,只画其中一部分。折枝花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局部反映整体,一两枝或三五枝花展现的却是繁花似锦的景象。

图6为乾隆粉彩花卉扇形攒盘,盘内白地粉彩描绘了六种不同种类的折枝花卉,其中一种即为。三朵颜色不同的和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交相辉映,蝴蝶与的巧妙组合使人联想到画外更有广阔的天地,不是简单的仅一只蝴蝶、三朵,而是好似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艳阳高照遍地的秋日赏菊图。折枝菊在清代官窑瓷器中的运用是传统绘画与陶瓷技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3.3与其他纹样的组合更加多样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纹与其他种类纹样的组合变得更加丰富。不但有传统的与牡丹、荷花等四季花卉的组合,更有与动物、人物以及吉祥纹样的组合。与其他纹样组合运用时,多作为辅助纹样来衬托主题纹样,多种纹样的组合使得器物上的纹样所包含的寓意更加全面深刻。

4 结 论

综上所述,明代的纹形象多以扁菊纹出现,花大叶小,并且菊瓣形象也开始绘制在瓷器上。缠枝菊的形式在明代官窑瓷器纹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明代官窑瓷器上的形象比较统一,变化不大。与明代不同,清代绘制纹,较常采用的形式是折枝纹,形象丰富,同时近于写实表现,组合形式多样,不仅有四季花卉,更多的是与其它吉祥纹样的组合。清代官窑瓷器上的纹整体特征,具有工细写实的特点。无论明代还是清代官窑瓷器上的纹,与其它纹样组合时,都在内容和寓意两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和”的传统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2]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 冯先铭.中国陶瓷(修订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毛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5] 许康铭.中国传统吉祥图案[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

心,1995.

[6] 叶佩兰.五彩名瓷[M].台北:艺术图书公司,1996.

[7] 耿宝昌.明初青花瓷(上、下)[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8]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 中国纹样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 铁源.明清瓷器纹样鉴定―植物纹样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上一篇:从陶瓷缺陷看原料标准化的意义 下一篇:低成本高档硬质日用细瓷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