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时间:2022-09-18 12:14:08

浅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摘 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得到世界翻译研究界的重视,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很强的可操作性理论。本文着重介绍该理论流派的几位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心得。

关键词: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目的论;忠诚

一、引言

翻译是什么?判断一个翻译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定义和观点。在最新的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解释,翻译是“在考虑一些特定的对等要求前提下,把一篇文本(原文)在另外一种语言(译文)中的再现。”德国翻译家科勒(Koller)把翻译定义为“把一段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出现的文本材料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转换过程完成后,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一种“等值关系”。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翻译的定义,但是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却能很清楚的看到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因素:原文,译文,等值,内容,风格等等

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翻译学在西方一直被看作是语言学的一部分,被视为是一种语言学现象。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也就对等理论。但是在实际的翻译中,人们发现许多问题难以用语言学中的对等理论来解决。七十年代初在德国逐渐兴起的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转折”大胆提出翻译过程中需要兼顾诸多非语言因素的观点,主张以目的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体系,为翻译理论研究拓宽了领域,并明确指出,仅仅把翻译作为语言学现象来看待是不够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经过几代人的推动、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凯瑟琳娜-赖斯(Kathrinan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提娜诺德(Christiane Nord)。下面我对他们的主要翻译理论做简单概述。

1.赖斯和文本类型理论(Texttypology)

1971年赖斯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相应的功能,应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要在翻译过程中重视原文和译文两者之间功能的对等。虽然其理论是建立在对等理论的基础之上,但是赖斯提出,判断翻译优劣不应该依据原文的一些语言特征。比如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成儿童读物时,要求词汇上的对等是不合适的。赖斯的研究也形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雏形。

2.弗米尔和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完全摆脱对等理论的限制,否认翻译是简单的语言转换,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译研究理论的,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在此基础上弗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他打破了原文处于翻译过程中权威的中心地位,原文不再是翻译的基础和出发点,认为目的决定翻译行为,是翻译的最高原则。强调翻译行为的发起者,译者和译文的接受者对翻译行为的影响――翻译的发起者需要译文的原因,这决定了译文的交际目的,同时译文接受者的预期和需求也是决定翻译目的重要因素,译者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译者从事翻译的目的,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同翻译发起者的沟通协商都能对翻译过程产生影响。除了目的法则,弗米尔还提出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和译文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译文必须能被译文接受者理解,并在目标文化以及交际情景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的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忠于原文。目的法则占据最主要位置,其他两个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

3.曼塔利和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曼塔利是工作在芬兰的德国籍翻译学家。她提出把翻译(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这两个概念区分开。翻译行为指的是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活动,包括翻译前的准备和委托者之前的沟通协商,所有和翻译有关的行为都是翻译行为。而翻译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是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转换文本的时候所做的工作。她将翻译的核心放在各种形式的跨文化转换,在其理论中原文仅仅是译者可用的多元信息中的一个,译者可以有选择的使用,进一步削弱了原文在翻译的地位。

4.诺德和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诺德是目前德国翻译研究界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总结并进一步完善了翻译功能派理论,特别是对一些过激的观点加以矫正。她提出了“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要求对语篇内进行分析,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识别出在原文和译文中的重要成分和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解决方法。即著名的“W―Fragen”―谁说了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要对谁说,有什么样的目的(Wer sagt was mit welchen Mitteln zu wem mit welcher Wirkung)。她还根据文本的类型对其功能进行分类,根据原文的功能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比如说明书的功能为消费者对商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操作,所以在翻译说明书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体现功能翻译,可对原文中的语言进行适当改写,以便译文接受者更好的理解。但对于科学、新闻题材文本,文学作品,诗歌等,为了保留原文语言特点和异国文化,以及文字的精准,翻译过程中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诺德的忠诚原则是指,译者要对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接受者同时负责,对原文进行改动应该征求原作者的意见,对于翻译发起人要给出专业性指导和建议,对于译文接受者的期望做出谨慎的分析,这要求译者不仅要协调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合理解决各方面的冲突。针对曼塔利的观点,诺德则强调,“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从而强调原文的重要性。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翻译理论能够成为万能有效的翻译指导理论,因为有太多的因素会影响着翻译的过程,比如原文作者的立场,目的,文本的类型,文本的种类以及翻译者对文本的理解等。所以翻译一个作品往往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的适应用于一个或者多个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完全的忠于原词汇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原文中信息能对等的在译文中呈现出来并符合译文文化情境势必需要做出表达方式的改变。对于翻译界争执已久的问题,“直译”还是“意译”,“忠实”还是“自由”,笔者倾向于,尽可能的直译,当直译无法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比如脚注解释等方法,以达到保留原文特征的目的,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对原文采取一定的意译和改动是有必要的。(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Nord,Christiane.Textanalyse und Uebersetzen[M].Heidelberg;Julius Groos Verlag,1991

[2] Reiss,Katharina.Texttyp und Uebersetzungsmethode[M].Heidelberg;Julius Groos Verlag,1983

[3]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4] 周觉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J].求索,2006,(10).

[5] 黎敏浅.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上一篇:关于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分析 下一篇:理性思考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