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时间:2022-09-17 10:49: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6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的止痛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8%,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提高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增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血管神经性头痛; 临床疗效; 安全性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临床表现为头部肌肉紧张收缩、头部呈紧束或压迫沉重感,患者生活质量和生理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原因很多,目前仍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或研究能清晰阐述产生机制和具体原因[1],临床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本文将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临床中,通过观察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类该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共收治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86例,参考《头风诊断与治疗评定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均排除精神、外源性损伤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头痛[2]。将所有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39.9±2.3)岁,病程1~3年,平均(1.4±0.7)年,头痛月平均发作(3.6±0.5)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9.2±1.7)h;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2±2.5)岁,平均病程(1.2±0.6)年,头痛月平均发作(3.3±0.8)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8.7±1.5)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头痛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 mg,1次/d,口服谷维素30 mg,3次/d,口服维生素B1 20 mg,3次/d[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止痛活血汤,汤剂组方为:当归15 g,甘草6 g,川芎20 g,白芷12 g,柴胡10 g,白芍30 g,全蝎10 g,黄荃15 g,牛膝20 g,12 g,甘草10 g,蔓荆子10 g,每日水剂煎服[4],1剂/d;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疗效判断 观察两组患者脑血流治疗前后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1周内头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5],根据以上观察指标将临床疗效分为三类:痊愈:头痛症状1周内完全消失,脑部血流改善显著,随访1个月无复发;有效:头痛症状部分改善,1周内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VAS评分显著改善;无效:头痛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1周内头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无改善。将痊愈和有效例数视为总有效[6];用药期间观察两组困倦乏力、锥体外系症状、胃肠道反应及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8%,观察组脑部血流和头痛发作次数改善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反复性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其致病原因有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饮食因素及精神因素等,但该病具体的致病机制和诱发因素还无法完全阐述清楚,西医治疗该病常给予钙通道阻断剂和止痛剂等[7],钙通道阻断剂的作用机制是阻滞钙离子慢通道,抑制血管收缩性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本文应用的盐酸氟桂利嗪就属于钙通道阻断剂,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但治疗后易复发,疗效不稳定[8],且还会伴有瞌睡、疲惫乏力、锥体外系症状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本文期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辨证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头风”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神经功能不稳定导致脑供血异常引起[9],这些异常表现既有脑部两侧供血不平衡的因素,还有有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医学中均认为属于血瘀证候表现,为此中医治疗“头风病”多给予通络活血化瘀的药物,自拟方剂中川芎、牛膝等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效,蔓荆子、白芷等具有疏风止痛之功效,这些祛风活络化瘀中药的应用,均是为了达到改善脑部供血的目的,本文将中西医结合用于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升高。

参考文献

[1] 吴红丽,刘杰,姜英美,等.头痛宁胶囊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5例[J].中医杂志,2010,51(2):175-176.

[2] 李建平,马余鸿,马艳华.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2例[J].新中医,2009,41(9):78-79.

[3] 梁巧霞.平肝化瘀豁痰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93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20-1121.

[4] Zheng S L, Li F J.Clinical observation on vascular headache treated by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therapy[J].J Acupunct Tuina Sci,2011,9(2):92-94.

[5] 王宏渊,王勇敏.依那普利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98例临床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0(2):139-140.

[6] 张东亚,胡亚妮.西比灵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89-91.

[7] Fu Y C,Hu Y,He T H,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golden hook fishing treatment for angioneurotic headache[J].Shang Hai Zhen Jiu Za Zhi,2008,27(11):10-11.

[8] 刘厚颖,周训容,杜英.西比灵加用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0,34(5):452-453.

[9] 张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338-339.

(收稿日期:2013-02-04) (本文编辑:连胜利)

上一篇:静脉注射左卡尼汀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下一篇: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化疗中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