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功能与拓展

时间:2022-09-17 10:13:07

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功能与拓展

[摘要]群众文化的多项功能决定着它在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现实而又长远的课题。本文在对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社会功能进行比较性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拓展其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的理论性辨析与建议,以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的需求,利用群众文化功能培养“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文化;文化功能;文化拓展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42-02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包含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建设在内的具体概念,认识、教育、审美等是其最根本的社会功能。群众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以文化艺术的形式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子,推动人们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在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如何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

自古以来,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群众文化。这是因为人类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没有物质生活,人类就无以生存;没有精神文化生活,人类将永远处于野蛮状态。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是不会终止的,而且是极为广泛和多样的。但是,在物质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们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文化生活需求在总的需求中比重很小;而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文化需求的比重才会越来越大。这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不断印证的客观实际,因为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即文化发展是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发展而立于一隅的。任何新形态文化的诞生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和发展创新,既保留了原来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

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并能促进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从而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并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动态上看,文化积累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新时期群众文化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它不仅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而且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从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因此,群众文化是与社会发展携手并进的,具有鲜明的发展性特征;而新时期群众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最大区别就在于开放性上。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不断为建设和谐文化开辟了的优越条件;越来越先进的高新技术更是把和谐文化快速推向全球范围内的广阔空间,也使群众文化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有吸纳整合能力的系统。从根本上赋予群众文化开放性的特征,给群众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范围日益拓展。进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统一、协调有序的多元化特征。我们只有在深刻理解和领会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去探讨挖掘和发挥群众文化的各项功能,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把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向高潮。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文化的地位,进而决定了其思想教育、文化娱乐、知识传播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作用的发挥又取决于人们的文化需求倾向和审美能力。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处于被动享乐的低级阶段,主要体现为文化的自娱自乐功能。群众文化功能显现出娱乐性大于知识性的特征。而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进入到较高水平的时候,文化功能的性质也会随之进入一个高级阶段,知识性将会逐步大于娱乐性。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向人民传播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群众文化的新功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和发展人们理解自然和社会中美的事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使人们的理想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引导人们“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具有积极地创造美的意向”。这种寓教于乐的文化形式,会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使人们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力量、理想、愿望、意志、智慧、才能等物化到对象中,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群众文化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

群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教育(知识)性是不可分割的。教育性是它的思想内容,娱乐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教育性就会无所依托而不复存在。过分强调政治性和教育性,忽视娱乐性,文化活动就只能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这也有悖于人们参加文化活动的愿望。没有娱乐性的群众文化是无人问津的,非但其教育性无可发挥,群众文化也会由此衰竭,甚至死亡。同样,缺乏知识性(教育性)的文化活动必定是低级庸俗、腐朽落后的,必然也是短命的。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娱乐性和教育性(知识性)的辩证关系,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办好群众文化这所社会大学,应用群众文化的多项功能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成为有文化、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也在逐渐增大,正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不仅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群众文化的内容、范围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人们对群众文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越,从而在文化生活上有了多样的选择。这就在客观上对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摆在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性和科学性,也就是既要坚持与时俱进,更要坚持科学发展。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

其一,娱乐功能的拓展。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从历史的角度看,群众文化是人天性的展示和心理宣泄的升华过程,娱乐是群众文化的原始功能,其基本效果就是人们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身心愉悦。当然,这种效果也非一成不变,如果使人们“愉悦”的对象、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不随着社会变革而变革,就会由于滞后于人们的时尚心理和时代需求而失去效果,直至为时代所淘汰。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节奏日益加快,对情感心理调剂调整的要求更加强烈,希望通过最便捷的艺术形式,在充分感受“愉悦”的基础上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他们日益表现出将自身创造性活动作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最高追求。变被动享乐为主动参与,变自我封闭为广泛交流,变单纯娱乐为丰富多彩,这就是群众文化的新趋势。它提醒我们,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的文化教养越高,人们自我娱乐欣赏的兴趣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人们自身的艺术活动和包括自娱文化在内的物质文化娱乐功能将会日益强化。这种功能也必将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产生巨大的作用,使人们在自娱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教化和艺术熏陶,从而要求我们从陈旧的观念与方法中解放出来,运用完整、科学、进步的新观念去升华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使其更加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其二,审美功能的拓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进步源自人类的劳动创造。同时,劳动创造也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等品质,引起人们内心的愉悦,激发美的创作热情。《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指出:“社会的审美发展是其文化进步的组成部分。生产的审美方面,社会关系的审美因素、精神活动,特别是艺术中的审美成分,这些都属于审美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依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美感认识、拓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因此,拓展和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尤其在新时期有着很大的迫切性。美育的功能是确定无疑的,群众文化实现美育的作用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如果不抓美育就等于失去了灵魂。通过美育教化,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美育的加强与否,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以此推论,群众文化审美功能的发挥程度关系着群众文化事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其三,教育功能的拓展。当今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知识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发挥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等方面发挥的效能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人们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的特点。通过不断拓展群众文化教育功能,使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终身教育的机会,使人民群众在轻松活泼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启迪人民群众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

上一篇:论闻一多对汪静之《蕙的风》的批评及其他 下一篇:天津地区苗圃建设管理的若干思考